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中文名: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英文名:DIMETHICONOL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保湿,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聚二甲基硅氧烷醇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Polydimethylsiloxanol (或 Dimethiconol)

CAS号: 70131-67-8

化学分类: 有机硅聚合物(反应性硅醇封端聚合物)

来源与生产方式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水解或受控氧化反应制备,涉及:

  • 二甲基环硅氧烷单体(D4/D5)的开环聚合反应
  • 末端硅甲基(-Si-CH3)选择性氧化为硅醇基(-Si-OH)
  • 严格控制的分子量分布(通常MW 3,000-50,000 Da)(来源:硅化学合成工艺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成膜与屏障强化 硅醇基与角质层蛋白/脂质形成氢键,形成透气交联膜 ⭐⭐⭐⭐☆ (强) 减少TEWL 15-25%,增强角质层完整性(依据:离体皮肤模型阻抗测试) 0.5-5%
柔顺调理 降低纤维间摩擦系数(μ≈0.2),定向排列角质鳞片 ⭐⭐⭐⭐⭐ (极强) 头发摩擦阻力降低40-60%,皮肤光滑度提升30%(依据:AFM摩擦学测量) 1-10%
活性物递送增强 形成分子网格延缓挥发性成分蒸发 ⭐⭐⭐☆☆ (中) 维A醇透皮率提升1.8倍,减少光分解(依据:Franz扩散池研究) 2-8%
抗衰老修复* 理论推测:膜结构可能减少机械性皱纹形成 ⭐☆☆☆☆ (弱) 无直接证据,需配合活性成分(注:此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基团 基本性质
主链结构 Si-O-Si骨架 柔性螺旋结构,键角143°
键能452kJ/mol
侧链基团 -CH3 (甲基) 提供疏水性
接触角105-110°
末端官能团 -Si-OH (硅醇基) 反应性位点
pKa≈11,可形成氢键
关键物化参数 分子量分布(Ð)
硅醇含量
Ð≤1.8为佳
末端OH占比>8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护发产品:定型摩丝(3-8%)、发膜(1-5%)
  • 护肤产品:妆前乳(2-10%)、防晒霜(1-5%)、抗衰精华(0.5-3%)
  • 彩妆产品:长效粉底液(4-12%)、防水睫毛膏(3-7%)

增效协同组合

  • 挥发性硅油(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加速铺展,减少粘腻感
  • 有机硅弹性体(交联聚硅氧烷):增强膜弹性和抗剥离性
  • 极性活性物(维C衍生物/肽类):通过氢键锚定,提高稳定性
  • 无机防晒剂(氧化锌):改善粒子分散性,减少结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15%)(参考:CIR 2016终评报告)
  • 致痘性极低(0级)(依据:兔耳实验阴性)
  • 眼刺激性:未稀释时有潜在刺激性(建议浓度<5%)

适用性注意事项

  • 优势肤质:干性/敏感性皮肤(屏障修复)、粗糙发质
  • 慎用情况:硅过敏史(罕见)、痤疮器械治疗术后(可能影响透皮)
  • 环境因素:生物降解性差(D4/D5残留<0.1%符合欧盟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高端线应用率:78%妆前产品,65%抗衰精华
  • 宣称热点:"柔焦毛孔"(92%)、"长效持妆"(87%)、"防摩擦保护"(63%)

认知误区澄清

  • 误区: "堵塞毛孔" → 事实: 分子量>3000Da无法进入毛孔
  • 误区: "阻碍皮肤呼吸" → 事实: 氧气透过率>800g/m²/day
  • 注:64%消费者混淆聚二甲基硅氧烷醇与环状硅油(D4/D5)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不可替代的柔焦与抗迁移性能(尤其在彩妆领域)
  • 相比传统硅油,与活性物的相容性提升2-3倍
  • 在敏感肌产品中逐步替代成膜剂PVP/VA共聚物

未来研发方向

  • 生物基硅醇开发(甘蔗来源硅氧烷单体)
  • 两性离子改性增强水溶性
  • 可控降解型分支结构设计
  • 与液晶乳化技术协同优化活性物缓释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