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交联聚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DIMETHICONE/VINYLTRIMETHYLSILOXYSILICATE CROSS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交联聚合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商品名
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交联聚合物 (INCI: Dimethicone/Vinyltrimethylsiloxysilicate Crosspolymer)。常见商品名:Dow Corning® 9506 Powder, KF-9901等。
化学类别与来源
- 化学类别:有机硅弹性体交联聚合物
- 合成来源:通过铂催化氢化硅烷化反应制备,由聚二甲基硅氧烷与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依据: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0)
- 物理形态:白色至半透明自由流动粉末,粒径范围通常为3-20μm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该聚合物通过独特物理-化学特性实现功效,核心机制如下: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柔焦与填充 | 球形颗粒在皮肤表面形成光散射层,通过瑞利散射原理折射光线,视觉弱化皱纹和毛孔 | 高(多项临床评估)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皱纹深度视觉减少18-25% (来源: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5) | 2-10% |
控油与哑光 | 疏水性硅网络物理吸附皮脂,形成吸油"微海绵"结构,降低表面光泽度 | 高(体外皮脂吸附研究) | 1g聚合物可吸附0.8-1.2g皮脂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2) | 3-15% |
肤感改善 | 低表面张力促进铺展性,球形粒子产生顺滑触感,减少摩擦系数 | 高(流变学与摩擦学测试) | 使配方摩擦系数降低40-60% (来源:Tribology Letters, 2018) | 1-8% |
"抗衰老活性递送" | 理论上可通过表面修饰增强活性物渗透,但缺乏充分证据 | 低(体外推测) | 注:此功效主要依赖配方协同,非聚合物固有特性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要素 | 化学特性 | 功能意义 |
---|---|---|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 | 柔性硅氧烷骨架 (Si-O-Si),甲基侧基 | 提供弹性、疏水性及低表面张力 |
乙烯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 | 刚性T3结构 (≡Si-O-) ,含乙烯基交联点 | 形成交联节点,增强结构稳定性 |
交联网络 | Si-CH2-CH2-Si 共价键,交联密度≈10-4 mol/cm3 | 决定溶胀能力与机械强度 |
表面特性 | 接触角>110°,表面能≈20mN/m | 驱动皮脂吸附与防水性能 |
关键物理参数
- 密度:1.2-1.3 g/cm³
- 溶胀比:在癸酸三甘油酯中可达300%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250°C
- 折射率:1.43-1.46 (匹配皮肤折射率)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粉底液/霜(提升延展性与持妆)
- 防晒:提高SPF值(光散射增效)
- 护肤:控油乳液/妆前乳
- 护发:干发香波(吸油蓬松)
协同增效组合
- 硅油载体: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增强分散性)
- 成膜剂: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提升防水性)
- 吸油粉末:尼龙-12(协同控油)
- 活性物:表面修饰后可搭载水杨酸等脂溶性成分
配方注意事项
高浓度(>15%)可能导致结块,需配合分散剂如聚羟基硬脂酸。避免强离子环境以防聚集。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15%)(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痘性:0级(兔耳测试)
- 眼刺激性:未见角膜损伤(OECD 405)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油性/混合性肌肤,毛孔粗大者
- 慎用:硅过敏者(极罕见)
-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无禁忌
环境安全性
不可生物降解但无生物累积性,废水处理移除率>95% (依据: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价格区间:中高端(原料成本$50-80/kg)
- 宣称热点:"柔焦毛孔"、"24小时控油"、"丝绸触感"
- 市场渗透率:欧美高端粉底(82%),亚洲控油产品(67%)
消费者认知分析
盲测显示73%用户感知到"即时柔焦效果",但仅41%理解其作用原理。需警惕过度宣称如"刺激胶原再生"等误导性营销。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物性调控:卓越的触感改良与光学修饰能力
- 配方兼容:广泛适配油性体系
- 安全性:经充分验证的毒理学特性
未来发展方向
- 功能化改性:表面接枝氨基/羧基增强活性物负载
- 生物可降解:探索硅-酯杂化交联结构 (注:当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 精准控释:pH响应型交联网络设计
专家建议
在控油/彩妆配方中优先选择粒径5-10μm规格以实现最佳柔焦-肤感平衡。需结合临床测试验证抗汗/持妆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