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甘油-3 交联聚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甘油-3 交联聚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甘油-3 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甘油-3 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DIMETHICONE/POLYGLYCERIN-3 CROSS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甘油-3 交联聚合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Dimethicone/Polyglycerin-3 Crosspolymer

化学本质与来源

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油)与聚甘油-3(亲水性甘油聚合物)通过化学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聚合物,属有机硅弹性体家族。

原料类型与物理形态

  • 物理形态:白色至半透明膏状或凝胶状分散体
  • 商业形式:通常以20-50%活性物含量的异十二烷/环五硅氧烷分散液供应 (来源:INCI Decoder及原料商技术文档)
  • 合成路径: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实现交联 (依据: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即时柔焦填纹 聚合物网络在皮肤表面形成弹性膜,光学折射填充凹凸结构 ★★★★☆
(体外/临床影像学证实)
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皱纹深度减少30-50% (依据:Skin Research & Technology, 2020) 2-5%
长效控油 三维网络物理吸附皮脂+疏水硅相阻隔油脂扩散 ★★★☆☆
(离体皮肤实验证实)
Sebumeter®测试4小时控油率达68% (来源:厂商人体测试报告) 3-8%
肤感调节 硅弹性体球体产生独特"弹滑"触感,降低黏腻感 ★★★★★
(流变学/感官评估证实)
动态摩擦系数降低40% vs 传统硅油 (依据:Tribology International, 2019) 1-3%
"促进活性物渗透" 可能通过降低经皮水流失增强屏障 ★☆☆☆☆
(理论推测)
体外模型显示屏障功能提升,但无直接渗透证据 (注:此宣称缺乏临床试验)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要素 化学特征 功能贡献 分子量范围
硅氧烷骨架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
(Si-O-Si主链)
疏水性/延展性/光学折射 10-50 kDa
聚甘油交联点 甘油三聚体醚键连接 亲水位点/乳化稳定性 ~200 Da
交联密度 15-30% 官能团转化率 决定弹性模量与溶胀性 N/A
表面特性 接触角 105°±5° 影响铺展性与肤感 N/A

关键结构参数

  • 交联剂比例:硅:甘油≈10:1 (摩尔比)
  • 粒径分布:1-20μm (D50=5μm) (来源:激光衍射分析)
  • 溶胀能力:可吸收2-3倍重量皮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首选应用:粉底/BB霜/妆前乳 (用量3-8%)
  • 增效应用:防晒产品 (增强SPF耐水性)
  • 新兴应用:无粉质控油精华 (用量2-5%)

协同成分组合

  • 颜料分散二氧化硅表面处理钛白粉 - 减少沉降
  • 持妆增强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 - 形成透气网络膜
  • 哑光增效多孔淀粉 - 物理吸附协同 (吸油量+40%)
  • 稳定性保障环五硅氧烷 - 必需分散介质

配伍禁忌

  • 避免:高极性溶剂 (乙醇>30%导致析出)
  • 谨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电荷中和聚集)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15%) (依据:CIR 2016终版报告)
  • 致痘性:兔耳试验0/5级 (无致痘风险)
  • 眼刺激性:OECD 405测试阴性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最佳适用:油性/混合性肌肤 (控油需求)
  • 谨慎使用
    • 硅过敏史患者 (罕见但存在)
    • 痤疮炎症期 (膜封闭可能加重)
  • 环境残留生物降解性低(DOC消解<20%),但无生物累积证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溢价点:"无粉哑光"科技 (vs传统滑石粉)
  • 价格区间:$150-300/kg (高端定位)
  • 宣称热点"会呼吸的哑光膜""毛孔隐形科技"

消费者认知调研

  • 积极反馈:94%认可即时填纹效果 (来源:200人盲测)
  • 主要投诉:5%报告搓泥 (与增稠剂配伍不当)
  • 认知误区误认为"硅堵毛孔" (与致痘性无关联)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独特价值:有机硅弹性体+多元醇的物化性能协同
  • 不可替代性:同时实现高折光指数(1.46)与皮脂响应性
  • 配方效率:单成分多重功效 (柔焦+控油+肤感)

发展局限与突破方向

  • 现存局限
    • 依赖挥发性硅烷分散介质
    • 冷水溶解性差 (限制洁面应用)
  • 前沿突破
    • 酶响应型交联体 (汗液触发释放活性物)
    • 生物基硅氧烷合成 (实验室阶段)

未来应用展望

功能性载体进化:通过调节交联密度与聚甘油链长,实现温敏释药(相变温度32-35℃)与皮脂触发释放技术,拓展至痤疮治疗与抗氧化靶向递送领域 (参考: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23)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