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氧亚甲基脲

聚氧亚甲基脲

聚氧亚甲基脲
中文名:聚氧亚甲基脲
英文名:POLYOXYMETHYLENE UREA
别名:脲醛树脂、尿素甲醛树脂、脲醛胶、UF树脂
安全性: 6
功效:保湿剂

成分简介

聚氧亚甲基脲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在护肤品中,它主要作为保湿剂,帮助皮肤锁住水分,缓解干燥和粗糙问题,同时可能具有软化角质的功效,使皮肤更光滑。在化妆品中,如乳液、面霜和洗发水等,它常作为防腐剂使用,通过缓慢释放甲醛来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产品保质期。此外,它还能起到增稠剂的作用,改...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氧亚甲基脲 (Polyoxymethylene Urea) 全面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聚氧亚甲基脲 (Polyoxymethylene Urea, INCI名) 是由甲醛与尿素缩合形成的聚合物。其分子通式为 (CH₂O·CH₄N₂O)n,属于甲醛释放体类防腐剂。

来源与生产

工业合成通过尿素与甲醛在酸性催化剂下缩聚反应制备:

n H₂N-CO-NH₂ + n CH₂O → [ -NH-CO-NH-CH₂- ]n + n H₂O

商业产品通常为白色结晶粉末或水溶性液体,pH值范围7.0-9.5 (来源: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2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缓慢水解释放微量甲醛(0.1-0.3%),破坏微生物蛋白质和DNA:

  • 与微生物酶系统的-SH基结合
  • 交联微生物细胞膜蛋白
  • 抑制脱氢酶活性阻断能量代谢

释放速度受pH和温度调控,pH 5-6时释放最快 (依据: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8)

功效数据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广谱防腐 甲醛释放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 ★★★★☆ (充分证实) 0.2%浓度可完全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生长 0.1-0.3%
配方稳定性增强 防止成分氧化降解 ★★★☆☆ (间接证据) 延长含不饱和油脂产品货架期30% 0.15-0.25%
皮肤屏障修复 厂商宣称交联角质蛋白 ★☆☆☆☆ (缺乏证据) 注:无临床研究支持此功效,属营销宣称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甲醛供体 羟甲基衍生物 水溶性聚合物
MW 150-600 Da
持续释放游离甲醛
水解产物 甲醛/尿素 浓度依赖释放
t1/2≈24h(25°C)
实际杀菌组分
副产物 亚甲脲聚合物 非挥发性残留物 无生物活性

关键化学特性:

  • 游离甲醛浓度:0.01-0.04% (工作浓度下)
  • 分解温度:>150°C
  • 配伍禁忌:强氧化剂/胺类化合物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体系:化妆水/精华液 (pH 5.0-7.5)
  • 乳液/膏霜 (油相≤30%)
  • 洗发水/沐浴露
  • 不适用:无水配方/高蛋白产品

增效协同体系

  • 苯氧乙醇:拓宽抗菌谱 (协同指数0.82)
  • 辛甘醇:增强抗真菌活性
  •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增强效力
  • 避免配伍:己二醇(加速分解)

典型复配浓度:0.15% 聚氧亚甲基脲 + 0.5% 苯氧乙醇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9)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阈值与监管

  • CIR安全浓度:≤0.3% (游离甲醛≤0.074%) (来源:CIR Final Report, 2021)
  • 欧盟SCCS意见:允许使用(淋洗类≤0.3%,驻留类≤0.15%)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游离甲醛≤0.05%)

风险因素与注意事项

  • 敏感人群:甲醛过敏者禁用(约1.5%人群)
  • 眼周产品慎用(粘膜刺激性)
  • 婴幼儿产品不推荐(皮肤渗透率高)
  • 潜在致敏源:*注:长期使用可能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临床测试:0.2%浓度下,刺激性指数0.8(Draize评分,健康皮肤)(数据:Contact Dermatitis, 2022)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端防腐解决方案(成本≈传统尼泊金酯类1.2倍)
  • "无添加"宣称的替代品(取代MIT/CMIT)
  • 适用于宣称"不含甲醛"但接受甲醛释放体的产品

消费者争议点

  • 认知误区:70%消费者混淆"游离甲醛"与"甲醛释放体"
  • 营销宣称:"生态友好防腐剂"(实际环境持久性BOD5/COD=0.03)
  • 清洁美容运动影响:2020-2023年使用量下降18%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广谱高效:对G⁺/G⁻/真菌均有效
  • pH适应性宽(4.0-9.0)
  • 高温稳定性优于苯甲酸类

局限性

  • 甲醛敏感性争议持续存在
  • 在碱性环境(pH>8)失效风险
  • 无法满足纯素认证要求(动物试验关联性)

未来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游离甲醛瞬时浓度
  • 与植物抗菌剂(如茴香酸)复配降低用量
  • 开发甲醛捕获剂(如肌肽)同步添加技术

总体评估: 在法规浓度内是安全的有效防腐剂,但需加强消费者教育区分"甲醛释放"与"游离甲醛"。技术创新重点在降低潜在致敏性及环境足迹。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