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中文名: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英文名:TRIETHANOLAMINE POLYOXYETHYLENE ALKYLPHENYLETHER PHOSPH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表面剂
成分简介
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乳化剂、清洁剂和增溶剂。它能够降低表面张力,帮助混合油性和水性成分,使产品质地均匀稳定,常见于洁面乳、洗发水、沐浴露和乳霜中。此外,它还具有起泡和去污作用,能有效清除皮肤和头发上的油脂与杂质,同时因三乙醇胺盐的存在而呈现...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Polyoxyethylene Alkyl Phenyl Ether Phosphate Triethanolamine Salt)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olyoxyethylene Alkyl Phenyl Ether Phosphate Triethanolamine Salt
化学类别: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磷酸酯盐类)
来源与制备工艺
通过三步合成法制备:
- 烷基苯酚乙氧基化:烷基苯酚 + 环氧乙烷 → 聚氧乙烯烷基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工业乙氧基化反应,需严格控制副产物二噁烷残留)
- 磷酸酯化:聚氧乙烯烷基苯醚 + 五氧化二磷 → 聚氧乙烯烷基苯醚磷酸酯(生成单酯/双酯混合物)
- 中和:磷酸酯 + 三乙醇胺 → 目标产物(控制pH 6.5-7.5)
原料控制关键点:乙氧基化程度(EO数)、烷基链长度(C8-C18)、单/双酯比例、游离胺残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清洁与卸妆 | 降低表面张力(30-40 dynes/cm),破坏油污-皮肤界面,通过胶束增溶机制包裹油脂 | ⭐⭐⭐⭐⭐ (充分证实) |
体外实验显示清除率>90%(矿物油模拟污垢)(J. Surfact. Deterg. 2018) | 1-5% |
| 乳化稳定 | 磷酸酯基团锚定水相,聚氧乙烯链深入油相,烷基苯基提供空间位阻 | ⭐⭐⭐⭐ (充分证实) |
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乳液Zeta电位(-40mV)增强稳定性(Colloids Surf. A 2020) | 0.5-3% |
| 降低刺激 | 通过电荷中和减少其他阴离子表活(如SLS)与角蛋白结合 | ⭐⭐⭐ (中度证据) |
配方中替代30%SLS可使经皮水分流失(TEWL)降低42%(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9) | 0.5-2% |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上可能通过扰乱角质层脂质排列实现 | ⭐ (推测性) |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烟酰胺渗透量增加15%(p=0.07)(厂商数据,未发表)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该分子兼具亲水头部(磷酸酯盐)、中间链(聚氧乙烯)和疏水尾部(烷基苯基)。在溶液中:
- 临界胶束浓度(CMC)较低(0.01-0.1g/L),形成球形/棒状胶束
- 磷酸酯基团通过氢键与角质层神经酰胺相互作用,但弱于硫酸盐类表活
- 三乙醇胺盐提供缓冲能力,维持配方pH稳定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结构要素 | 化学特征 | 功能影响 | 典型参数 |
|---|---|---|---|
| 烷基链(R) | C12-C14直链烷烃 | 决定疏水性/泡沫性能 | C12:最佳清洁力/C14:更好乳化性 |
| 聚氧乙烯链(EO) | (CH₂CH₂O)ₙ | 控制亲水性/粘度 | n=4-10 (n=7最常见) |
| 磷酸酯 | -OPO₃H⁻·HN⁺(CH₂CH₂OH)₃ | 提供阴离子特性/降低刺激性 | 单酯率>65%(高效乳化) |
| 杂质控制 | 游离胺/1,4-二噁烷 | 安全性关键指标 | 二噁烷<10ppm (FDA限值) |
关键物化参数:HLB值10-14(水包油型)、pH(5%溶液)6.0-7.5、表面张力32±3mN/m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洁面产品:氨基酸洁面膏(3-8%),降低SLES刺激性
- 卸妆油/水:水溶性卸妆油(5-15%),实现快速乳化
- 护发素:阳离子调理剂载体(1-3%)
- 防晒乳液:无机防晒剂分散(0.5-2%)
协同增效组合
- 两性表活:+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 泡沫稳定性提升40%(J. Cosmet. Sci. 2021)
- 阳离子聚合物:+ Polyquaternium-7 → 沉积效率提高2.3倍
- 硅油:+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 铺展系数增加55%
配伍禁忌
- 高浓度阳离子:导致沉淀(电荷中和)
- 强酸性环境(pH<4):酯键水解风险
- 多价金属离子:Ca²⁺/Mg²⁺引起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5%)(CIR Report 2016)
- 急性毒性:LD50>2000mg/kg(大鼠口服)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得分3.2(0-110 scale),属轻度刺激
风险控制要点
- 浓度限制:冲洗型产品≤10%,驻留型≤1.5%
- 敏感肌测试: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阳性率4.7%(Dermatitis 2020)
- 环境风险:生物降解率78%(28天 OECD 301B)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健康肌肤、油性皮肤(需控油)
- 谨慎使用:屏障受损皮肤、玫瑰痤疮患者
- 禁用:对苯酚衍生物过敏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主流定位:中高端洁面/卸妆产品的"温和性宣称"支撑成分
- 价格区间:$15-25/kg(工业级)
- 使用增长点:2021-2025 CAGR 6.2%(替代传统SLS)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植物来源"误解:实际为合成成分,仅部分原料取自棕榈油
- "完全无刺激"夸大:仍属表面活性剂,高浓度有脱脂风险
- 成分识别困难:常被简化为"磷酸酯盐"或"TEA-PO3"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总结
- 平衡型表活:兼具清洁力与温和性(RIT值比SLS低3.1倍)
- 配方多效性:乳化/清洁/增溶三位一体
- 工艺兼容性:耐电解质>15%,宽pH适应范围(4-9)
局限性与挑战
- 苯环结构争议:潜在环境雌激素疑虑(需更多生态毒理数据)
- 功能天花板:无法达到APG类表活的极端温和性
- 绿色化学挑战:乙氧基化工艺的可持续性改进
未来发展方向
- 结构优化:开发支链烷基苯醚提升生物降解性
- 纳米载体应用:利用液晶结构包载亲脂活性物
- 敏感肌专用:与神经酰胺复合修复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