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中文名: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英文名:POLYOXYMETHYLENE MELAMINE UREA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增稠剂、成膜剂

成分简介

聚氧亚甲基蜜胺脲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其主要作用包括作为成膜剂,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轻薄的保护膜,帮助锁住水分,增强保湿效果,减少水分流失。同时,它也可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改善产品的质地和粘度,使其更易于涂抹和均匀分布,提升使用感。在化妆品中,如乳液、粉底或护发产品中,它能提供光滑的...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Polyoxymethylene Melamine Urea)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聚氧亚甲基蜜胺脲 (Polyoxymethylene Melamine Urea) 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属于甲醛供体类防腐剂。其化学结构由蜜胺(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缩合而成,形成具有缓释功能的交联网络。

原料来源与生产

工业制备通过蜜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的缩聚反应实现。反应在碱性催化剂下进行,形成具有-CH2O-桥接的三维网状结构。

  • 主要原料来源:石油化工衍生物(甲醛、尿素)、矿物提取物(蜜胺)
  • 商品化形式:白色至灰白色粉末或水分散液
  • 典型供应商:Lonza (Glycacil®系列)、Thor Personal Care (Acticide® PMU) (来源:化工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广谱防腐 缓慢释放甲醛破坏微生物细胞膜/蛋白质 强(体外及配方挑战测试) 有效对抗细菌(0.1-0.3%)、真菌(0.2-0.5%) (依据:CTFA安全评估数据) 0.1-0.5%
肤质改善* 可能通过降低微生物负荷间接实现 弱(理论推测) 无直接临床证据支持此功能 N/A

*注:肤质改善宣称多为厂商营销话术,缺乏人体试验证据

作用机制详述

该成分通过水解持续释放微量甲醛(通常<0.1%),甲醛与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NH2)、巯基(-SH)发生交联反应,导致:

  • 细胞膜功能损伤
  • 酶系统失活
  • DNA复制抑制

注:防腐效果具有pH依赖性,最佳活性范围pH 4-8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三嗪衍生物 羟甲基蜜胺单元 亲水性 聚合物骨架
尿素缩合物 亚甲基脲结构 两性分子 交联点与水解位点
甲醛供体 N-羟甲基基团 反应活性高 抗菌活性来源

关键化学特性

  • 分子量: 1,000-5,000 Da (水溶性聚合物)
  • 稳定性: 高温(≤80°C)稳定,强酸/强碱条件下加速水解
  • 释放动力学: 甲醛释放速率受pH/温度调控 (来源: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201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 洗发水、沐浴露、湿巾溶液
  • 乳液/膏霜: pH 5-7的O/W乳液
  • 禁用体系: 含胺类成分配方、高蛋白配方

协同防腐体系

常与以下防腐剂复配以降低总浓度:

  • 有机酸类: 苯甲酸/山梨酸 (增强抗真菌)
  • 离子对: 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 (扩大抗菌谱)
  • 螯合剂: EDTA二钠 (破除微生物金属耐受性)

(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杂志配方案例研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0.2%以下浓度安全(但需监测游离甲醛)(依据:CIR 2016年评估报告)
  • 致敏风险: 甲醛释放体常见致敏原,欧盟SCCS建议标签警示
  • 孕期慎用: 无直接证据,但建议孕妇避开甲醛释放体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 甲醛过敏者、湿疹急性期、受损皮肤
  • 慎用: 婴幼儿产品(3岁以下不建议)
  • 检测要求: 欧盟规定游离甲醛>0.001%需标注"含甲醛"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主要作为尼泊金酯类替代品应用于洗去型产品,但因"无甲醛"趋势市场份额下降:

  • 优势: 广谱高效、成本低廉($15-20/kg)
  • 劣势: 消费者负面认知、法规限制趋严

消费者教育挑战

  • 认知误区: 70%消费者混淆"甲醛释放体"与"游离甲醛" (来源:EWG消费者调研)
  • 绿色宣称: 部分品牌使用"缓释技术"模糊化处理
  • 替代需求: 天然诉求推动植物源防腐剂替代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功效明确: 广谱防腐剂,适用于pH4-8水性体系
  • 风险可控: 在法规限值内使用安全,但需严格监控游离甲醛
  • 应用局限: 不适合驻留型产品及敏感肌专用配方

未来趋势

  • 替代技术: 辛酰羟肟酸+乙基己基甘油等新型防腐体系兴起
  • 微胶囊化: 控释技术减少游离甲醛暴露 (实验阶段)
  • 区域差异: 新兴市场仍将使用,欧美市场逐步淘汰

最后更新:2023年10月 | 报告依据:CIR/SCCS评估文献、供应商技术文件、PubMed收录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