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PPG-15/15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PPG-15/15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PPG-15/15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PPG-15/15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PPG-15/15 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PEG/PPG-15/15 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硅氧烷-聚醚共聚物,由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主链与PEG/PPG(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侧链通过醚键连接构成。
来源与生产
- 化学合成:通过PDMS与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制备 (依据:有机硅化学工业标准流程)
- 商业化产品:常见于Dow Corning(现属Dow Inc.)等有机硅专业厂商的原料目录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与铺展 | 硅氧烷主链降低表面张力,聚醚侧链增强水溶性,形成均匀薄膜 | ★★★☆ (体外/配方实测) | 可降低配方黏度40-60%并改善延展性 (参考:J. Cosmet. Sci., 2012) | 0.5-5%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上可能通过破坏角质层有序结构 | ★☆☆☆ (推测) | 体外模型显示对亲脂性化合物可能有辅助作用 (来源:厂商内部数据) | 未明确 |
抗黏腻感 | 硅氧烷组分快速挥发并形成透气膜 | ★★★★ (临床感官评估) | 83%受试者报告使用后黏腻感显著降低 (依据:单盲对照试验,n=50) | 1-3%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润肤机制:分子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片段通过疏水作用吸附在皮肤表面,而PEG/PPG链段提供亲水端,形成两亲性薄膜。这种结构可在不封闭毛孔的情况下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约15-20% (参考: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硅氧烷主链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子量~300-1000 Da,提供疏水性和滑爽感 |
聚醚侧链 | PEG-15/PPG-15 | EO:PO≈1:1,HLB值~10-12,决定水溶性和乳化性 |
残留物质 | 未反应单体/催化剂 | 需控制<50ppm(符合ICH Q3C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改善二氧化钛/氧化锌分散性
- 彩妆底霜:作为硅弹性体增塑剂(搭配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 护发素:减少阳离子聚合物沉积感
增效组合
- 与挥发性硅油配伍:可加速成膜(如环己硅氧烷)
- 在O/W乳液中:与鲸蜡醇聚醚-20协同稳定体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使用浓度10%)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显示无刺激(0.5%水溶液)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0)
特殊注意事项
- 痘痘肌:虽无直接致痘证据,但建议避免与高浓度油脂配伍
- 孕妇:无特定禁忌,但缺乏长期追踪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该成分多被宣传为"智能硅油"或"呼吸感膜技术",实际功能更偏向配方改良而非活性功效。消费者调查显示:
- 68%关注"不含硅油"宣称的产品会主动回避该成分 (来源:2023年美妆成分认知调研)
- 专业线产品使用率(32%)显著高于大众线(11%)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多功能硅醚共聚物,PEG/PPG-15/15 聚二甲基硅氧烷在配方工艺价值远大于其宣称的生物活性。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与生物降解性硅油的复配研究
- 在transdermal patch中的应用探索 (初步动物模型显示促渗潜力)
主要局限:缺乏针对该特定共聚物的独立临床研究,现有数据多来自同类物质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