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PPG-17/18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PPG-17/18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PPG-17/18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PPG-17/18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PPG-17/18 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
INCI名称: PEG/PPG-17/18 Dimethicone
化学类别: 聚醚改性硅油(PEG/PPG-modified dimethicone),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硅氧烷衍生物的嵌段共聚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Dimethicone)与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制得 (参考:Silicon-Based Polymer Science, ACS Symposium Series)。
- 命名规则: "17/18"表示PEG(聚乙二醇)与PPG(聚丙二醇)链段的平均聚合度比例。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改善肤感与铺展性 | 硅氧烷骨架降低表面张力,聚醚链增强水溶性,形成轻质润滑膜 | 高(多项配方实证) | 显著降低膏体黏腻感,提升涂抹顺滑度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0.5-5% |
长效保湿 | 聚醚链段结合水分子,硅氧烷层阻隔TEWL(经皮水分流失) | 中等(体外+短期人体测试) | 与甘油协同时可提升角质层含水率12-18% (参考: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8) | 1-3%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可能通过暂时性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 低(仅体外模型) | *注:此机制基于离体皮肤渗透实验,实际人体效果未证实*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硅氧烷主链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疏水性、低表面张力 | -(Si(CH3)2-O)n- |
聚醚侧链 | PEG/PPG-17/18 | 亲水性、温度敏感 | -(CH2CH2O)x-(CH2CH(CH3)O)y- |
关键参数
- HLB值: 约12-14(中等亲水性)
- 分子量分布: 2000-5000 Da(取决于聚合度)
- 相容性: 与多数油脂、防晒剂、粉体配伍良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防晒产品: 提升二氧化钛/氧化锌分散性,减少"白痕"
- 彩妆底霜: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协同增强延展性
- 抗衰老精华: 作为肽类活性物的稳定载体 (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增效组合
- 与挥发性硅油: 加速成膜,避免粘腻
- 与神经酰胺: 增强屏障修复效果(理论推测需验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CIR 2016 Final Report)
- 刺激性: 未报告眼/皮肤刺激(完整皮肤使用)
- 致痘性: 无直接证据(非闭塞性硅油)
使用限制
- 敏感肌测试: 建议配方中浓度≤3%
- 禁忌: 避免与强阳离子体系直接混合(可能析出)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关键词: "轻盈感"、"水润硅科技"(部分为营销术语)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常见于300元以上单品)
消费者误区
- "含硅即致痘":实际聚合物结构差异大,不可一概而论
- "能替代传统保湿剂":需配合多元醇等小分子保湿剂
7. 总结与展望
PEG/PPG-17/18 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多功能硅油衍生物,其平衡的亲水-疏水特性解决了传统硅油的配伍局限。未来研究需聚焦:
- 精准控制PEG/PPG比例对活性物促渗的影响机制
- 在微塑料议题下的环境降解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