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PPG-12/16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PPG-12/16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PPG-12/16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PPG-12/16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PPG-12/16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PPG-12/16 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PEG/PPG-12/16 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硅氧烷衍生物,属于聚醚改性硅油(PEG/PPG-modified dimethicone)类化合物。

  • INCI全称: PEG/PPG-12/16 Dimethicone
  • CAS号: 68937-55-3
  • 常见商品名: Abil® EM 90 (Evonik), KF-6017 (Shin-Etsu)

来源与生产

通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分子量分布取决于PEG/PPG链段的长度比例。

注:实际PEG/PPG比例可能因厂商工艺而异 (参考:Evonik技术白皮书,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润肤与屏障模拟 硅氧烷主链形成疏水膜,PEG/PPG侧链增强亲肤性,填补角质层不平整 ★★★☆ (体外+临床) 可降低经皮水分丢失(TEWL)达15-20% (依据:J Cosmet Dermatol 2016) 0.5-5%
改善铺展性与清爽感 降低表面张力(≈21 mN/m)与硅油黏度(≈50 cSt) ★★★★ (物理测定) 比传统二甲基硅油更易乳化 (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9) 1-10%
抗氧化辅助 可能通过稳定剂输送系统间接增强 ★☆ (推测)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证据*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分子结构中的硅氧烷主链提供疏水性和滑爽感,而PEG/PPG侧链赋予:

  • 水溶性调节能力(HLB值≈4-6)
  • 与多种油脂的相容性(极性匹配原理)
  • 降低传统硅油的"闷感" (依据: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2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硅氧烷骨架 聚二甲基硅氧烷 分子量:3000-10000 Da -(Si(CH3)2-O)n-
聚醚侧链 PEG/PPG共聚物 EO:PO ≈ 12:16 (摩尔比) -(CH2CH2O)x-(CH2CH(CH3)O)y-

关键参数

  • PEG/PPG占比: 约30-40% wt
  • HLB值: 4-6(偏亲油性)
  • 表面张力: 21-23 mN/m @25°C
  • 粘度: 45-55 cSt @25°C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防晒产品: 提升SPF均匀分布(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
  • 彩妆底霜: 改善硅油与色粉的相容性
  • 护发素: 减少传统硅油沉积感(与阳离子聚合物复配)

增效组合

  •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增强挥发性和清爽度
  • 与甘油: 形成水-硅氧烷双重保湿网络
  • 与神经酰胺: *注:初步研究显示可能促进屏障修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估: 安全浓度上限5% (依据:CIR 2016 Final Report)
  • 眼刺激: 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1%浓度)
  • 致痘性: 低风险(comedogenic rating 1)

适用人群

  • 推荐: 油性/混合性皮肤(优于纯硅油)
  • 慎用: 对PEG类敏感者(需斑贴测试)
  • 禁忌: 破损皮肤(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关键词: "轻薄硅感"、"呼吸感保湿"
  • 价格区间: 中高端($30-$80/50ml)
  • 常见搭配: 与"无油配方"概念联合推广

认知误区

  • "完全不含硅":实际仍含硅氧烷骨架
  • "适合敏感肌":PEG链可能引发部分人群过敏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平衡传统硅油的性能与舒适性
  • 拓宽硅油在"水性宣称"产品中的应用

未来方向

  • 精准控制PEG/PPG序列分布(RAFT聚合技术)
  • 开发更低分子量版本(增强透皮性)

总体评价: 作为新一代改性硅油,在保持硅类优点的同时显著改善使用感,但需注意PEG相关安全性问题。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