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PPG-10/3 油基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PPG-10/3 油基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PEG/PPG-10/3 油基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PEG/PPG-10/3 OLEYL ETHER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PPG-10/3 油基醚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 INCI名称: PEG/PPG-10/3 油基醚聚二甲基硅氧烷
- 化学类别: 硅氧烷-聚醚接枝共聚物 (Silicone-Polyether Hybrid)
来源与制备方法
通过油基醚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接枝反应制备,其中PEG/PPG-10/3表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摩尔比为10:3)链段。(依据:Silicon-Based Hybrid Polymers化学合成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改善肤感与铺展性 | 硅氧烷骨架降低表面张力,聚醚链增强极性相容性 | 强 (多项流变学与感官评价研究) | 在0.5-2%浓度显著降低配方粘腻感 | 0.5-5% |
增强持久保湿 | 聚醚链形成水合层,硅氧烷减缓水分蒸发 | 中等 (体外透皮失水测试) | 与甘油协同时可降低TEWL 15-20% | 1-3% |
"修复皮肤屏障" | 理论上可能通过膜层形成辅助屏障 | 弱 (无直接临床证据) | *注:厂商宣称,需人体试验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硅氧烷主链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子量范围:3k-10k Da,提供疏水性与滑感 |
聚醚侧链 | PEG/PPG-10/3油基醚 | HLB值≈12,增强水溶性及乳化能力 |
功能基团 | 末端羟基/甲氧基 | 影响交联能力与稳定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 增强UV滤剂分散性 (使用浓度1-3%)
- 彩妆底霜: 改善颜料铺展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协同)
- 保湿乳液: 与神经酰胺组合提升长效保湿
关键协同成分
- 极性油脂: 如辛酸/癸酸甘油三酯
- 水溶性保湿剂: 甘油、透明质酸钠
- 乳化剂: 聚甘油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5%) (参考:CIR 2017年评估报告)
- 致痘性: 低 (comedogenic rating 0-1)
- 眼刺激: 未稀释时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 干性至中性皮肤
- 谨慎使用: 破损皮肤 (可能影响愈合)
- 潜在风险: 对硅类敏感者可能出现闷痘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趋势
- 高端线: 强调"丝绸触感科技"
- 开架产品: 作为"不粘腻保湿"卖点
- "屏障修复"概念被部分品牌过度营销
消费者反馈分析
第三方评测显示约78%用户认可其即时肤感改善,但仅32%感知到长期保湿效果(来源: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论坛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多功能硅醚共聚物,该成分在肤感修饰方面具有明确价值,但需理性看待其功效边界。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精确控制PEG/PPG比例对功效的影响
- 与生物相容性材料的复合应用
- 探索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潜在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