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硅氧烷-9
聚硅氧烷-9
中文名:聚硅氧烷-9
英文名:POLYSILICONE-9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抗静电
成分简介
聚硅氧烷-9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调理剂和成膜剂。在护肤品中,它能形成轻盈的保护膜,锁住水分,提升皮肤保湿效果,同时赋予产品丝滑质感,减少黏腻感。在化妆品中,如粉底、防晒霜和彩妆产品,它帮助均匀铺展,增强持久性,防止脱妆,并改善肤感,使妆容更服帖。此外,它还具有抗静电和柔顺...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聚硅氧烷-9 (Dimethicone PEG-7 Phosph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聚硅氧烷-9 (Dimethicone PEG-7 Phosphate),CAS号:134978-26-8
来源与生产
通过两步化学反应合成:
- 基础原料: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PEG-7聚二甲基硅氧烷
- 磷酸化:与五氧化二磷(P₂O₅)或磷酸化试剂反应引入磷酸基团
- 最终产物为阴离子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含亲水磷酸基与疏水硅氧烷链 (来源:J. Appl. Polym. Sci., 2003)
物理形态与特性
- 外观:淡黄色至琥珀色透明粘稠液体
- 溶解性:水分散性良好,溶于乙醇、丙二醇等极性溶剂
- pH敏感性:磷酸基团赋予pH响应特性(最佳pH 5.5-7.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长效保湿 | 在角质层形成定向排列的疏水膜,减少TEWL(经皮水分流失) | ★★★☆ (体外/临床)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38-52%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5) | 0.5-3% |
| 肤感调节 | 降低表面张力(28-32 mN/m),增强铺展性,消除粘腻感 | ★★★★ (体外/感官评估) | 触变指数0.7-0.9,优于传统硅油 (Int J Cosmet Sci, 2018) | 0.2-2% |
| 乳化稳定 | 磷酸基锚定水相,硅氧烷链伸入油相,形成立体屏障 | ★★★☆ (流变学研究) | 提升乳液zeta电位至-45mV,增强静电斥力 (Colloids Surf B, 2020) | 1-5% |
| 抗氧化增效 | 推测通过稳定活性物分子构象 | ★☆ (初步体外) | 维生素C稳定性提升15-20% (厂商数据,未独立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基团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 | -(Si(CH₃)₂O)ₙ- n≈8-12 |
分子量:1000-1500 Da Log P:>6 |
疏水屏障 · 降低摩擦系数 |
| 聚乙二醇链 | -(CH₂CH₂O)₇- | EO数:7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9-11 |
水合作用 · 极性溶剂相容性 |
| 磷酸酯基团 | -OPO(OH)₂ | pKa≈2.0/6.5 电荷密度:高 |
阴离子特性 · 界面锚定 |
| 末端基团 | 甲基/羟基 | 反应性:低 | 稳定性调控 · 分子间作用 |
结构特征
- 两亲性指数:亲水头基与疏水尾链长度比≈1:2.3
- 分子构象:生理pH下磷酸基解离,硅氧烷链呈螺旋状伸展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18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增强SPF值15-20% (通过膜均匀性优化)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17)
- 彩妆底妆:改善颜料分散稳定性 (zeta电位-40mV)
- 抗衰精华:促进肽类透皮 (渗透增强率1.8倍)
- 洁面产品:降低表面活性剂刺激性 (SLS细胞毒性降32%)
协同增效组合
- + 透明质酸钠:保湿时长延长至8小时 (vs 单用4小时)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粘度降低40%,铺展性提升
- + 卵磷脂:形成液晶结构,增强活性物输送
- + 阳离子聚合物:静电复合形成耐水膜 (需严格控制pH)
配伍禁忌
- 高浓度多价离子 (Ca²⁺/Mg²⁺>0.1%):导致磷酸盐沉淀
- 强酸性环境 (pH<4):质子化失去乳化能力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电荷中和导致破乳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5% (CIR Final Report, 2019)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 (n=213)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微刺激 (Draize评分2.3/110)
- 光毒性:3T3 NRU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注意
- 痘肌:致痘性评级1/5 (低风险) (Acnegenicity Testing, 2020)
- 敏感肌:斑贴试验阳性率0.8%
- 破损皮肤:避免使用 (缺乏安全性数据)
环境安全
- 生物降解性:28天降解率22% (OECD 301B)
- 水生毒性:虹鳟鱼LC50>100mg/L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占比68% (vs 大众线32%)
- 宣称热点:"轻薄锁水" (92%) · "妆效持久" (87%)
- 价格区间:原料成本$45-60/kg
消费者洞察
- 正评价:94%用户认可"不粘腻肤感"
- 负反馈:6%报告与粉底搓泥 (主要与高浓度卡波姆配伍时)
- 认知误区:23%消费者误认为"硅类堵塞毛孔"
监管状态
- 中国:已收录《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
- 欧盟:符合EC No 1223/2009
- 美国:FDA 21CFR §176.170许可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独特两亲性:有机硅润滑性与磷酸盐乳化力结合
- 感官优化:解决传统硅油"假滑"与厚重感问题
- 配方广适性:pH响应特性实现智能成膜
研究缺口
- 透皮机制:缺乏活体皮肤渗透路径可视化研究
- 微塑料关联:环境残留物的长期生态影响未明
- 临床功效数据:抗老/抗氧化宣称缺乏人体试验
创新方向
- 绿色合成:酶催化磷酸化工艺开发
- 靶向输送:与核酸类活性物的复合载体
- 生物可降解衍生物:引入酯键增强降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