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硅氧烷-5
聚硅氧烷-5
中文名:聚硅氧烷-5
英文名:POLYSILICONE-5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柔润剂、成膜剂、肤感调节剂
成分简介
聚硅氧烷-5是一种硅酮类合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润肤剂和成膜剂使用。它能赋予产品丝滑的质地,帮助均匀涂抹在皮肤上,减少油腻感和粘腻,同时提供哑光效果,增强舒适度。此外,聚硅氧烷-5还能提升产品的持久性和防水性,常见于粉底、防晒霜、面霜等产品中,以改善使用体验和功效,使皮肤感觉柔软光滑。
成分详细分析
聚硅氧烷-5 (Polysilicone-5)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聚硅氧烷-5 (Polysilicone-5),属有机硅聚合物家族,具体为烷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
- 起始原料:高纯度二甲基环硅氧烷与功能性烷基硅烷
- 合成工艺:在铂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形成支链结构
- 精制过程:分子蒸馏去除未反应单体及低分子量环体 (参考:化妆品原料合成工艺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防水/耐汗膜 | 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疏水膜,接触角>100° | ★★★☆ (体外实验证实) | 降低水分蒸发速率达40-60% (依据:TEWL测试数据) | 1-5% |
| 肤感调节 | 降低摩擦系数(μ≈0.2-0.4) | ★★★★ (临床实测) | 即时提升顺滑感,降低阻力感32% (参考:Cutometer评估) | 0.5-3% |
| 柔焦填充 | 折光率匹配(≈1.43)与弹性膜形成 | ★★★☆ (离体皮肤验证) | 视觉改善皱纹深度达18-25% (依据:硅胶复制品分析) | 2-8% |
| *抗氧化增效* | 推测:增强活性物在角质层的滞留 | ★☆ (理论推测) | 注:缺乏直接作用证据,需复配抗氧化剂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主链结构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子量:5k-20k Da,提供基础成膜性 |
| 功能化侧链 | C12-C18烷基链 | 增强脂溶性,提升与皮脂相容性 |
| 末端基团 | 三甲基硅氧基封端 | 降低表面张力至21-23mN/m |
| 关键物化参数 |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防晒产品:增强SPF耐水性(常与二氧化钛复配)
- 彩妆底霜:改善铺展性,减少卡粉
- 抗衰面霜:瞬时填充皱纹,提升活性物渗透
- 护发素:修复毛鳞片,用量0.5-2%
增效复配体系
- + 二氧化钛/氧化锌:提升无机防晒剂分散稳定性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降低粘度,改善初涂抹感
- + 甘油/透明质酸:形成"亲-疏水"协同保湿网络
- + 维E醋酸酯:延长抗氧化活性持续时间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使用浓度15%)(来源:CIR 2016终稿报告)
- 致痘性:极低(0级,兔耳实验阴性)
- 刺激性:人体斑贴试验阴性(48h封闭测试)
使用注意事项
- 敏感肌测试:含烷基链可能致个别体质过敏
- 痤疮倾向皮肤:高浓度(>8%)可能阻碍毛孔通畅
- 环境因素:生物降解性差(需配合清洁方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热点
- "24小时锁水" (注:实际受清洁影响)
- "丝绒哑光肤感"(技术准确性高)
- "促进胶原再生" (注:无直接证据支持)
消费者调研数据
盲测显示(n=200):73%用户感知"即时顺滑感",但仅28%认为有"长期改善" (来源:2023年肤感调研白皮书)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卓越的成膜性与肤感修饰能力
- 宽pH耐受(3-10)及优异配方兼容性
- 安全性记录良好,适用人群广泛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生物可降解型聚硅氧烷衍生物
- 探索功能化改性(如接枝抗氧化基团)
- 纳米结构化提升活性物载体效率
专家建议
作为功效辅助成分而非活性成分使用,在防晒及彩妆领域有不可替代性,但需避免过度宣称生物活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