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硅氧烷-11
聚硅氧烷-11
中文名:聚硅氧烷-11
英文名:POLYSILICONE-11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肤感调节剂、成膜剂
成分简介
聚硅氧烷-11是一种合成硅基聚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柔润剂和成膜剂。它在产品中起到润滑和增稠的作用,能改善质地,使涂抹更顺滑,减少粘腻感,赋予皮肤丝滑触感。同时,它还能增强产品的防水性和持久性,帮助形成保护膜,锁住水分或妆容,并提升其他成分的稳定性。在护肤品中,它常用于面霜、防晒和彩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聚硅氧烷-11 (Vinyl Dimethicon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聚硅氧烷-11 (INCI: Vinyl Dimethicone)
CAS号: 68951-96-2 / 67762-94-1 | EC号: 500-214-2
来源与生产
通过化学合成制备,核心反应步骤:
- 起始原料:二甲基环硅氧烷(D4/D5)与甲基乙烯基环硅氧烷
- 聚合工艺:阴离子催化开环聚合反应
- 改性步骤:末端三甲基硅氧基封端,侧链引入乙烯基基团
- 纯化:分子蒸馏去除低分子量环硅氧烷残留物
主要生产商:Dow Corning (陶氏),Momentive,Shin-Etsu (信越化学)
注:该成分为100%合成来源,无天然提取物参与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长效柔焦与填纹 | 在皮肤表面形成光学平滑膜,通过光折射减少皱纹视觉深度 | 强 (体外+临床影像分析) | 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可降低皱纹深度达30% (0.5-5μm膜厚) | 1-5% |
| 强效防水抗迁移 | 乙烯基侧链增强分子间交联密度,形成低表面能屏障 | 强 (体外透皮实验) | 人工汗液测试显示成分保留率>85%(4小时) | 3-8% |
| 提升配方铺展性 | 降低油相表面张力(达18mN/m),促进均匀成膜 | 强 (流变学测试) | 接触角分析显示铺展速度提高2.3倍 vs传统硅油 | 0.5-2% |
| 颜料分散稳定 | 通过空间位阻效应防止颜料絮凝 | 中等 (离心稳定性测试) | 钛白粉悬浮体系稳定性提高40%(vs未改性硅油) | 0.3-1% |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通过暂时角质层脂质重组 | 弱 (仅体外模型) | Franz细胞模型显示维C渗透增加15%,缺乏人体验证 | 未知 |
注:"促进活性物渗透"宣称缺乏充分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主链结构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子量范围: 3,000-50,000 Da 粘度: 100-10,000 cSt |
| 关键改性基团 | 乙烯基侧链(CH=CH2) | 取代度: 5-15 mol% 位置: 沿主链随机分布 |
| 末端基团 | 三甲基硅氧基 | 提供化学惰性,防止链增长 |
| 杂质控制 | 环状硅氧烷(D4-D6) | 残留量<50ppm (符合欧盟REACH) |
结构特征图示
典型分子结构:
CH3-[Si(CH3)2-O]n-[Si(CH3)(CH=CH2)-O]m-Si(CH3)3
- n/m比值: 10:1 至 20:1 (决定柔韧性)
- 乙烯基空间取向: 侧链自由旋转增强表面覆盖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长效彩妆: 睫毛膏(抗晕染),粉底液(抗转移)
- 防晒产品: 增强SPF耐水性(ANSI标准测试)
- 高色素配方: 金属色眼影,哑光唇釉
- 抗衰老产品: 填充型妆前乳,淡纹精华
增效协同组合
- + 苯基三甲基聚硅氧烷: 折射率匹配提升光学柔焦效果
-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热触发成膜增强持久性(耐温达45°C)
- + 异十二烷: 调控挥发性实现梯度成膜
- + 表面处理颜料: 三乙氧基辛基硅烷包覆型色粉
配方注意事项
- 极性限制: 在乙醇含量>30%体系中可能析出
- 乳化选择: 需搭配PEG/PPG共聚型乳化剂
- 催化剂残留: 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可能引发交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安全评估
- CIR结论: "现有数据支持在化妆品中安全使用"(浓度≤15%) (CIR, 2016)
- 欧盟SCCS: 未提出使用限制 (SCCS/1633/21)
毒理学数据
| 测试项目 | 结果 | 测试依据 |
|---|---|---|
| 急性经口毒性 | LD50 >2000mg/kg | OECD 423 |
| 皮肤刺激性 | 兔模型未见刺激 | OECD 404 |
| 眼刺激性 | 轻微瞬时刺激(1min内消失) | OECD 405 |
| 致敏性 | 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 | OECD 406 |
使用注意事项
- 痤疮风险: 致痘评级1(极低风险) (基于兔耳模型)
- 敏感肌适用性: 通过50人临床测试(含玫瑰痤疮患者)
- 卸妆要求: 需含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卸妆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价格带: 中高端(>$40/30ml)
- 宣称热点: "24H持妆","游泳级防脱","滤镜妆效"
- 增长领域: 男士理容(+32% YoY),亚太市场防晒品
消费者认知调研
- 正面反馈: 92%用户认可"即刻填纹效果"
- 使用痛点: 17%报告卸妆困难(尤其睫毛膏产品)
- 成分认知度: 仅28%消费者识别其功能,常与二甲硅油混淆
市场争议点
- "硅胶感"投诉: 配方过量导致肤感粘腻
- 环境争议: 生物累积性研究尚不充分 (ECHA持续评估中)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无可替代的光学性能: 折射率1.403-1.410精准匹配角质层
- 极端环境稳定性: -40°C至150°C保持流变特性
- 配方兼容广度: 从无水彩妆到O/W乳液体系
技术发展瓶颈
- 生物降解性不足(需开发支链改性技术)
- 高纯度原料成本($120-150/kg)
- 与部分有机UV过滤器配伍性问题
前沿研究方向
- 响应性智能膜: 温敏/PH敏感型嵌段共聚物
- 生物酶解技术: 硅氧烷酶定向裂解研究 (实验室阶段)
- 医疗美容应用: 疤痕修复贴片中的压敏胶基质
专家应用建议
推荐作为功能性膜剂用于:①高要求耐水彩妆 ②即时效果抗衰产品 ③高显色度配方。避免在强调"天然来源"的产品线中使用,建议用量2-8%并根据体系极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