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硅氧烷季铵盐-18

聚硅氧烷季铵盐-18

聚硅氧烷季铵盐-18
中文名:聚硅氧烷季铵盐-18
英文名:SILICONE QUATERNIUM-18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聚硅氧烷季铵盐-18 (Quaternium-18 Bentoni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聚硅氧烷季铵盐-18 (Quaternium-18 Bentonite),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Quaternium-18/Bentonite

化学类别:有机硅季铵盐改性粘土复合物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两步工艺合成:

  • 基础原料:天然蒙脱土(膨润土/Bentonite)与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反应
  • 改性工艺:离子交换反应将季铵盐阳离子永久键合到粘土层状结构
  • 物理形态: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预分散凝胶

主要供应商:Elementis Specialties (Bentone Gel系列), BYK-Chemie, Kobo Products等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链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基于其阳离子-层状硅酸盐复合结构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流变改性/增稠稳定 层状结构在极性介质中溶胀形成"卡屋结构",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增稠 ★★★★☆ (充分证实) 流变学研究显示0.5-2%添加量可使粘度提升10-100倍,具剪切稀变性 0.2-5%
悬浮稳定 三维网络结构物理阻隔颗粒沉降,静电排斥稳定体系 ★★★★☆ 在含锌氧粉防晒配方中,0.8%添加量减少沉降率78% (J. Cosmet. Sci. 2015) 0.5-3%
肤感改良 减少粘腻感,提升铺展性,赋予丝绒哑光效果 ★★★☆☆ 消费者盲测显示含3%该成分的防晒霜粘腻感评分降低42% (厂商临床评估) 1-4%
控油吸附* 理论推测:层间结构物理吸附皮脂,阳离子基团可能影响脂质排列 ★★☆☆☆ (体外证据有限)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4小时皮脂吸附率约18%,但缺乏活体验证 (Int J Cosmet Sci. 2012) 未知

*注:控油宣称主要基于体外实验,人体功效证据不足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结构 基本性质
硅酸盐骨架 蒙脱石(水合硅酸铝镁)层状结构 层间距≈1.8nm,比表面积750m²/g,带永久负电荷
有机改性剂 二甲基十八烷基[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氯化铵 季铵盐含量≥35%,C18烷基链提供疏水性
键合方式 离子键+共价键(Si-O-Si) 改性剂通过离子交换与硅烷醇缩合双重固定
关键参数 季铵化度(meq/100g) 典型值90-110 meq/100g,决定溶胀性能

结构特征图解

层状硅酸盐 + 季铵盐"钉扎"结构 → 形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 粘土层间距离扩大至2.2-3.8nm(经XRD证实)
  • C18烷基链形成疏水微区,增强油相相容性
  • 阳离子密度影响Zeta电位(+30至+50mV)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体系

  • 防晒产品:悬浮锌氧粉/二氧化钛(用量1-3%)
  • 彩妆底漆:提供哑光质感(用量0.5-2%)
  • 无水配方:在异十二烷等溶剂中预凝胶化
  • 止汗剂:悬浮铝盐,增强附着力

增效协同组合

  • + 极性活化剂:丙二醇/乙醇(0.1-0.5%)促进溶胀
  • + 合成蜡:聚乙烯蜡增强网络强度(协同增稠效率提升40%)
  • + 硅弹体:苯基聚三甲基硅氧烷优化肤感顺滑度
  • ⚠️ 禁忌组合:阴离子表活(如SLES)可能导致凝胶解体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5% (CIR 2019)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0.1%水分散体)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显示轻微刺激(3%凝胶)
  • 无致痘性:离体毛囊测试无堵塞 (厂商数据)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肤质:油性/混合肌优选,干性肌肤需配合保湿剂
  • 添加工艺:必须极性活化,建议预分散后80℃加入
  • pH范围:稳定pH 3-10,强酸环境可能解离
  • ⚠️ 风险提示:吸入粉尘有呼吸道刺激风险(GMP要求湿法操作)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哑光妆前乳核心流变剂(市占率≈32%)
  • 矿物防晒霜悬浮体系首选(替代率年增15%)
  • "控油"宣称争议:60%含该成分产品标注控油,但仅12%提供临床证明

消费者洞察

  • 正反馈:"质地轻薄"(78%),"不粘腻"(82%)
  • 负反馈:"偶尔搓泥"(23%),"涂抹有颗粒感"(15%)
  • 认知偏差:42%消费者误认为"天然膨润土",实际为化学改性品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无可替代的悬浮稳定性,尤其适用于高含量无机防晒剂体系
  • 独特的剪切稀变流变特性,平衡涂抹性与成型性
  • 提供哑光肤感同时避免传统粘土拔干问题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 工艺敏感性:活化不足导致分散颗粒,影响肤感
  • 功效证据缺口:控油等宣称需更多活体研究验证
  • 可持续性挑战:蒙脱土开采的生态足迹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

  • 生物基季铵盐开发:棕榈油替代C18烷基链 (实验室阶段)
  • 智能响应凝胶:pH/温度双重响应型变体研究
  • 递送系统整合:利用层间空间负载活性物(如维A衍生物)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