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酰基胱氨酸二甲酯
二乙酰基胱氨酸二甲酯

中文名:二乙酰基胱氨酸二甲酯
英文名:DIMETHYL DIACETYL CYSTI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乙酰基胱氨酸二甲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acetyl Cystine Dimethyl Ester (二乙酰基胱氨酸二甲酯)
化学来源与背景
- 化学结构类型:半胱氨酸衍生物,双乙酰化及双甲酯化修饰
- 合成路径:通过半胱氨酸的氨基和羧基分别乙酰化及甲酯化获得 (参考: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物理特性:白色至淡黄色粉末,脂溶性增强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通过乙酰化基团增强细胞膜穿透性,释放游离半胱氨酸还原自由基 | 体外研究强证据 | 在HaCaT细胞模型中显示显著降低ROS水平 (依据: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8) | 0.1-0.5%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素体成熟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 在3D黑色素皮肤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效果 | 0.2-1% |
抗衰老(理论推测) | 潜在激活Nrf2/ARE通路 *注:仅一项小鼠成纤维细胞研究提示可能机制 | 初步研究 | -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活性前体 | 游离半胱氨酸 | 酯键水解后释放,提供巯基活性 |
修饰基团 | 乙酰基/甲酯基 | 增强脂溶性和皮肤渗透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精华液(1-3%浓度)
- 美白霜剂(0.5-2%)
已验证协同成分
- 维生素C衍生物:共同提升GSH合成
- 烟酰胺:协同抑制黑素转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 (参考:CIR 2020年度报告)
- 敏感肌测试:3%浓度以下无显著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出现在高端美白线产品,常与"细胞级褪黑"等营销术语关联 *注:实际机制为多通路干预,非直接"瓦解"黑素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抗氧化美白领域具有明确价值,但需更多临床验证其抗衰宣称。乙酰化修饰技术值得关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