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硬脂醇二聚亚油酸酯
二异硬脂醇二聚亚油酸酯

中文名:二异硬脂醇二聚亚油酸酯
英文名:DIISOSTEARYL DIMER DILINOLE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异硬脂醇二聚亚油酸酯 (Diisostearyl Dilinoleat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Diisostearyl Dilinoleate
CAS号: 125804-16-4
化学分类: 酯类衍生物(脂肪酸二聚体酯)
天然来源与合成路径
- 主要原料: 通常来源于植物性脂肪酸(如红花油、葵花籽油)的二聚亚油酸与异硬脂醇的酯化反应 (参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95)
- 合成方法: 催化酯化反应,需严格控制反应温度与催化剂纯度以避免副产物生成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简述 |
---|---|---|---|
润肤与封闭 | 通过形成非闭塞性油膜减少经皮水分丢失(TEWL),其分支结构避免传统油脂的厚重感 | 强(体外及人体实测) | 2018年皮肤屏障研究显示其TEWL降低率达23%(1%添加量)(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
配方稳定性增强 | 分子结构中的长链烷基可稳定乳液体系,降低结晶风险 | 中(配方实验数据) | 厂商测试表明其可使硅油包水体系稳定性提升40%(来源:Croda技术白皮书,需独立验证) |
抗氧化协同 | 理论推测其亚油酸残基可能参与自由基捕获,但需配合其他抗氧化剂 | 弱(体外初步研究) | 2015年化学模拟显示潜在电子转移能力,未证实生物有效性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二聚亚油酸酯 | C36二聚酸异硬脂醇酯 | 分子量约600Da,粘度350-450cP(25℃) |
异构体组成 | 线性/环状二聚体混合物 | 环状结构占比影响铺展性(典型比例3:1)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彩妆产品: 唇膏(提升延展性)、粉底液(改善颜料分散)
- 防晒体系: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降低"白化"现象
增效组合
- 硅油类: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复配可降低粘腻感
- 神经酰胺: 在屏障修复类产品中显示协同效应(依据:2019年皮肤修复研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 CIR评估: 1-10%浓度范围内无显著刺激(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痘风险: 分子量>500Da,理论渗透性低,但需警惕配方整体油相比例
- 敏感肌测试: 在patch test中显示耐受性优于矿物油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感官修饰剂"出现在高端产品中,厂商常强调其"植物来源"属性,但实际为半合成物质。*注:部分宣传中"天然分子模拟"表述缺乏严格定义*
7. 总结与展望
二异硬脂醇二聚亚油酸酯在润肤性能与配方兼容性方面表现优异,但需更多独立研究验证其生物活性。未来可能向定制化异构体比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