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中文名: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英文名:DEOXYPHYTANTRIYL PALMITAMIDE MEA
别名:
安全性:
5
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Deoxyphytantriol Palmitamide MEA)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前体:植烷三醇衍生自植物甾醇(如菜籽油、大豆油)的氢化裂解产物 (依据:脂质化学合成路径)
  • 合成工艺:通过植烷三醇脱氧后与棕榈酰氯酰胺化,再与单乙醇胺(MEA)缩合形成最终结构
  • 商品化形式: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溶解度依赖配方体系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屏障修复 模拟皮肤脂质结构,整合至角质层脂质双层,增强板层结构有序性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25% (参考:IFF 2021内部数据) 0.1-1.0%
表皮分化调节 激活PPAR-α受体,促进丝聚蛋白(FLG)和兜甲蛋白(LOR)表达 ★★☆ (体外基因研究) 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显示FLG表达提升40% *注:人体验证研究尚不充分* 0.05-0.5%
抗氧化保护 理论推测通过植烷基链清除自由基 ★☆ (计算化学预测) *注:缺乏直接实验证据,属厂商推测性宣称*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活性物 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分子量≈650Da,Log P≈12(高亲脂性)
特征基团 • 植烷基分支链 (C20H41-)
• 棕榈酰胺基 (C16H31CONH-)
• 乙醇胺头基 (-NHCH2CH2OH)
三维锥状结构,增强脂质层穿插能力
杂质控制 残留棕榈酸/单乙醇胺 <0.5% 需符合ISO 16128天然指数认证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相容性

  • 适用体系:O/W乳液(需预分散)、无水精华、膏霜
  • 温度敏感性:添加温度建议70-75℃(高于熔点)
  • 配伍禁忌:高浓度阴离子表活(可能析出)

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协同:神经酰胺 NP + 胆固醇 + 脱氧植烷三醇基棕榈酰胺 MEA (摩尔比1:1:0.5) (依据:仿生脂质三元体系理论)
  • 经皮输送促进:与卵磷脂囊泡结合可提高表皮渗透率30%
  • 肤感调节:搭配异十二烷降低黏腻感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未见公开评估 (注:结构类似物神经酰胺类为安全)
  • 致敏性: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N=30)显示无刺激 (来源:制造商安全档案)
  • 光毒性:3T3 NRU光毒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干性/屏障受损皮肤、老化性干燥
  • 慎用:油性痤疮皮肤(高浓度可能致痘)
  • 孕妇适用性:无致畸数据,建议谨慎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修复线:单价>$50的精华/面霜
  • 宣称关键词:“生物仿生脂质”、“屏障科技”、“植烷能量”
  • 市场渗透率:2023年全球约120款产品应用,年增长率15%

认知误区

  • “植物神经酰胺”实为合成结构类似物,非天然神经酰胺
  • “即刻填补皱纹”过度宣称,实际需持续使用改善屏障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稳定性:优于天然神经酰胺(不易氧化水解)
  • 功效特异性:靶向PPAR通路调节角质化包膜
  • 可持续性:植物源碳占比>90%

研究缺口

  • 人体功效RCT研究不足(现有数据多基于体外/厂商研究)
  • 长期使用(>6个月)的安全性数据缺失
  • 与其他活性物(如A醇、酸类)的相互作用未知

发展方向

开发基于角质层脂质组学的精准复配体系,结合3D皮肤模型验证其对特应性皮炎的修复潜力。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