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

中文名:脱氢乙酸钠
英文名:SODIUM DEHYDROACE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腐剂
成分详细分析
脱氢乙酸钠 (Sodium Dehydroacet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脱氢乙酸钠 (Sodium Dehydroacetate, CAS号: 4418-26-2)
分子式: C8H7NaO4 · H2O
来源与制备
通过脱氢乙酸 (Dehydroacetic Acid, DHA) 与氢氧化钠中和反应制得:
C8H8O4 + NaOH → C8H7NaO4 + H2O
工业制备以双乙烯酮为原料,经聚合、水解、脱羧、结晶等工艺制成 (来源:有机合成工艺学文献)
物理形态与特性
- 白色结晶性粉末或颗粒
- 水溶性:约33g/100mL (20°C),显著优于脱氢乙酸
- pH适用范围:4.0-8.5 (最佳效能)
- 熔点:109-111°C (分解)
法规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最大允许浓度0.6% (以酸计)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批准使用
- 美国CIR评估:安全浓度≤0.6% (参考:CIR 2019最终评估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效为广谱防腐,作用机制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广谱抑菌防腐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抑制能量代谢酶(如ATP酶),干扰DNA/RNA合成 | 充分证实 | 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真菌、酵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5%-0.2% (依据:J Appl Microbiol. 2004) | 0.1%-0.6% |
抗真菌(针对马拉色菌) | 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破坏细胞膜甾醇合成 | 实验室证实 | 体外对马拉色菌MIC90为0.06% (来源:Med Mycol. 2018) | ≥0.05% |
抗氧化辅助作用* | 可能通过螯合金属离子减少氧化应激 | 理论推测 | 体外显示弱自由基清除能力(约为BHT的1/10)(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临床相关性不明确) | 未确定 |
*注:抗氧化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主要见于厂商资料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化学特征 | 对配方的影响 |
---|---|---|
化学结构 | 吡喃酮衍生物(3-乙酰基-6-甲基-2H-吡喃-2,4(3H)-二酮钠盐) | 平面共轭体系增强微生物膜穿透能力 |
解离特性 | pKa=5.27(25°C),水中部分解离 | pH>5时离子态增加,降低透皮吸收 |
稳定性 | 耐热(≤120°C稳定),光稳定性中等 | 适用于热灌装工艺,避免长期UV暴露 |
反应活性 | 与Ca²⁺/Mg²⁺形成沉淀,与强氧化/还原剂不相容 | 避免用于高硬度水质配方及含过氧化物产品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剂类:化妆水、精华液
- 乳化体系:乳液、膏霜(O/W型)
- 洁面产品:洗面奶、卸妆水
- 特殊品类:防晒产品、湿巾
增效协同组合
- 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拓宽抗菌谱,降低总防腐剂用量(协同系数>2)(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6)
- 有机酸类(苯甲酸/山梨酸):增强酸性环境效力
- 多元醇(戊二醇/辛甘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渗透性
应用注意事项
- 在pH>8.5时效力下降30%以上
- 避免与高浓度表面活性剂(>15%)配伍可能降低活性
- 推荐添加阶段:水相降温后(50-60°C)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经口毒性:LD50 >5000mg/kg(大鼠,实际无毒级)
- 皮肤刺激性:0.5%浓度下无刺激(人体重复斑贴试验)(参考:CIR 2019)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致敏率<1%)
使用限制
- 孕妇慎用:动物实验显示胎盘透过性
-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及黏膜产品
- 法规上限:0.6%(以脱氢乙酸计)
敏感肌适用性
- 优势:无甲醛释放,无致敏性防腐剂标签(如MIT)
- 风险: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出现刺痛感(pH相关)
- 测试建议:首次配方需进行刺痛阈值测试(乳酸刺痛试验模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主流定位:"温和防腐替代方案"(对比传统尼泊金酯类)
- 高端应用:有机/天然认证产品(符合Ecocert标准)
- 新兴领域:微生态友好型防腐系统组分
消费者认知趋势
- 积极认知:无甲醛、无卤素特性受关注
- 误解点:常被误认为"致敏源"(实际致敏率<0.3%)(注:源于成分名称混淆)
- 需求增长:纯素认证(Vegan)产品需求上升30%
市场数据
- 全球使用率:护肤品类约18%,洁面类25%(2023)
- 价格区间:$15-25/kg(工业级)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总结
- 广谱抗菌效力,尤其对真菌/酵母效果突出
- 优异的水溶性与pH适应性
- 高温工艺稳定性优于多数有机酸防腐剂
- 安全性记录良好(60年应用历史)
局限性
- 金属离子敏感性限制配方应用
- 在高蛋白配方中可能失活
- 缺乏抗病毒活性数据
研究前沿
- 微胶囊化技术:解决配伍性问题,实现靶向释放
- 生物合成路径:利用基因工程菌株生产绿色版本 (注:处于实验室阶段)
- 与噬菌体联用的智能防腐系统开发
未来发展
作为"过渡型防腐剂",将与新型防腐技术(如:多元醇-有机酸复合体系、物理防腐)协同发展,在微生态平衡、环境可降解性方向需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