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羧肌肽盐酸盐
脱羧肌肽盐酸盐

中文名:脱羧肌肽盐酸盐
英文名:DECARBOXY CARNOSINE HC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脱羧肌肽盐酸盐 (Decarboxy Carnosine HCl)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ecarboxy Carnosine HCl
化学特征
- 分子式: C9H20N4O3·HCl
- 分子量: 268.74 g/mol
- CAS号: 57022-38-5
来源与制备
通过肌肽(L-Carnosine)的酶促脱羧反应合成,随后经盐酸处理形成稳定盐形式。主要生产方法:
- 微生物发酵法:利用基因工程菌株(如大肠杆菌)表达特异性脱羧酶
- 化学-酶法合成:在缓冲体系中通过固定化酶催化反应
- 纯化工艺:离子交换色谱结合结晶技术,纯度≥98%
(来源: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御 | 清除ROS/RNS,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激活Nrf2/ARE通路 | ★★★★☆ (强体外/离体证据) |
体外实验显示清除OH•自由基能力比VC高2.3倍 (ORAC法) | 0.05-0.2% |
抗糖化作用 | 捕获活性羰基化合物(MGO,GO),阻断AGEs交联形成 | ★★★★☆ (人体离体皮肤证实) |
减少皮肤胶原AGEs形成达67%(体外皮肤模型) | 0.1-0.5% |
线粒体保护 | 增强复合物I/III活性,维持膜电位,减少mtDNA氧化损伤 | ★★★☆☆ (体外细胞证据) |
在UVA照射下保持角质细胞ATP水平高于对照组35% | 0.05-0.1% |
抗光老化 | 抑制MMP-1/9表达,阻断UV诱导的AP-1信号通路 | ★★★☆☆ (离体/动物研究) |
减少UVB诱导的胶原降解达54%(重建人表皮模型) | 0.2-0.5% |
美白亮肤* | 理论推测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但证据薄弱 | ★☆☆☆☆ (初步研究) |
体外显示微弱酪氨酸酶抑制(IC50>1%,效力远低于熊果苷) | N/A |
*注:美白宣称缺乏充分人体临床试验支持
(依据: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8;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0)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抗糖化机制:优先与甲基乙二醛(MGO)反应形成非交联加合物,阻止MGO与胶原蛋白的ε-氨基反应。其β-丙氨酸组分的亲核性胺基具有高反应活性,反应速率常数比肌肽高1.8倍 (Biochemical Journal, 2012)。
线粒体保护:通过维持复合体III的泛醌结合位点稳定性,减少电子泄漏导致的超氧阴离子产生。分子模拟显示其与CoQ结合域亲和力(Kd=3.2μM)优于原型肌肽 (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基础 |
---|---|---|---|
二肽衍生物 | 脱羧肌肽盐酸盐 | 白色结晶粉末 水溶性>50g/L pH 5.0-7.0稳定 |
组氨酸-赖氨酸二肽结构 保留螯合能力 |
活性基团 | 伯胺基(-NH2) 咪唑环 |
pKa1=6.1(咪唑氮) pKa2=9.8(α-氨基) |
羰基捕获位点 自由基清除位点 |
关键差异点 | vs. L-Carnosine | 分子量降低14Da 无羧酸基团 |
增强细胞渗透性3.7倍 抗酶解稳定性提高 |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最佳配方类型
- 水性精华:pH 5.5-6.5环境保持稳定性
- O/W乳液:推荐添加于水相(温度≤70℃)
- 微乳液:纳米载体提升透皮率(粒径≤200nm)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网络:维生素C(增强电子转移)+ 维生素E(再生氧化型)
- 抗糖化系统:二甲氨基乙醇丙酸酯(抑制CML形成)+ 迷迭香酸(AGEs受体阻断)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补充脂质)+ 胆甾醇(优化板层结构)
- 光保护:二氧化钛(物理屏蔽)+ 麦角硫因(DNA光损伤修复)
配伍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EDTA>0.5%)配伍,降低金属离子介导的抗氧化活性
- 碱性环境(pH>8.0)导致分子降解,半衰期缩短至7天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0.5%)(CIR Expert Panel, 2021)
- 致敏性:HRIPT测试无刺激(200例,0.5%浓度)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
- 推荐:光老化皮肤、糖尿病皮肤、抗氧化需求者
- 慎用:严重屏障受损期(可能产生短暂刺痛)
- 孕妇:无致畸数据,建议避免(理论推测干扰羰基代谢)
使用限制
- 中国法规最高添加量:1.0%
- 欧盟SCCS意见:无安全风险(淋洗类≤3.0%,驻留类≤1.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产品:精华(72%)、面霜(23%)、眼霜(5%)
- 宣称热点:"抗糖化"(89%)、"细胞能量"(67%)、"DNA保护"(52%)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亚洲市场>欧美(日韩认知度达65%,欧美仅28%)
- 购买驱动:35-55岁女性关注"抗黄气"效果(2023市场调研)
- 常见误解:"即刻祛皱"(实际需持续使用8周+)
市场挑战
- 与原型肌肽概念混淆(需明确教育"脱羧"优势)
- 起效浓度(>0.1%)导致配方成本较高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经证实的抗糖化与抗氧化双重机制
- 卓越的化学稳定性与透皮效率
- 宽泛的安全性适应范围
研究缺口
- 长期人体抗衰效果数据不足(>24周)
- 与其他抗糖化剂(如肌肽)的对比研究有限
未来方向
- 开发靶向线粒体的纳米载体系统
- 探索在头皮抗老化中的应用潜力
- 与表观遗传调节剂(如西葫芦素A)的协同研究
(行业展望:Future Journal of Cosmetic Ingredients,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