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黄 7
外用黄 7

中文名:外用黄 7
英文名:EXT. YELLOW 7
别名:无
安全性:
2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外用黄 7 (Yellow 7)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规范标识
Yellow 7 (CI 45350:1 或 CI 45350:2),属于合成有机着色剂类别
来源与制备
- 化学来源:通过萘酚衍生物与重氮盐的偶氮偶合反应合成
- 原料形态:通常以铝盐色淀形式存在(CI 45350:1为水溶性钠盐,CI 45350:2为水不溶性铝色淀)
- 工业应用:全球化妆品、药品及食品工业广泛使用的合成着色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产品着色 |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最大吸收波长≈435nm),反射黄色光谱 | 充分证实 | 光学特性经分光光度法验证,色彩稳定性良好 | 0.01-0.5% |
遮盖肤色瑕疵 | 通过互补色原理中和皮肤蓝/紫色调 | 充分证实 | 临床评估显示可有效改善肤色不均 (J Cosmet Dermatol 2020) | 0.1-1.0% |
抗氧化保护* | 理论推测含酚羟基结构可能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 | 初步研究 | 体外ORAC测试显示弱抗氧化性,但未在人体皮肤验证 | N/A |
*注:抗氧化宣称缺乏足够人体临床证据支持,主要基于体外实验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主着色化合物 | 2,4-二硝基-1-萘酚-7-磺酸钠 | 分子量:315.19 g/mol λmax:435±5nm |
提供黄色色调 |
色淀基质 | 氢氧化铝水合物 | 粒径:0.1-10μm 密度:1.5-2.0 g/cm³ |
增强色素稳定性与遮盖力 |
副产物/杂质 | 未反应中间体 (≤0.5%) |
包括萘酚衍生物及重氮盐残留 | 需严格控制以符合安全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底妆类:粉底液/霜、遮瑕膏、BB霜(使用铝色淀形式)
- 彩妆类:眼影、腮红、口红(提供暖黄色调)
- 特殊用途:肤色校正产品(中和黑眼圈蓝紫色调)
协同成分组合
- 遮盖增效:与二氧化钛(TiO₂)复合可增强遮盖力
- 色调调节:与氧化铁红(CI 77491)复配产生橙色系
- 稳定化组合:螯合剂(如EDTA二钠)防止金属离子导致变色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国际认证:获FDA、欧盟(EC 1223/2009)及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批准使用
- CIR结论:在现行使用浓度下(≤5%)安全可靠 (CIR 2016)
- 敏感肌注意:偶见接触性皮炎报告,与杂质残留相关
适用性与禁忌
- 适用人群:所有肤质类型(完整皮肤使用)
- 慎用情况:
- 破损皮肤或活动性皮炎区域
- 对偶氮染料过敏史者
- 孕妇建议:无明确禁忌,但建议避免唇部产品摄入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彩妆:因成本较低而广泛用于开架产品
- 专业调色剂:在专业彩妆线用于精确调色
- 替代趋势:天然色素兴起导致高端品牌使用率下降
消费者认知
- 正面认知:色彩鲜艳度与稳定性受认可
- 主要顾虑:
- 合成色素安全性疑虑(尽管有法规保障)
- “人工合成”标签与纯净美容理念冲突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提供稳定、明亮的黄色调,耐光性优于多数天然色素
- 配方兼容性广泛,适用于油/水体系
- 成本效益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局限性
- 不含生物活性护肤功能
- 可持续性挑战:生产涉及石化原料
- 消费者对合成色素的接受度下降
未来发展方向
- 纯度提升:通过超滤技术降低杂质致敏风险
- 载体创新:开发生物可降解包覆材料
- 复合应用:与功能性成分(如抗氧化剂)复配提升价值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