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根瘤提取物
豌豆(PISUM SATIVUM)根瘤提取物
中文名:豌豆根瘤提取物
英文名:PISUM SATIVUM (PEA) SYMBIOSOME EXTRACT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抗氧化
成分简介
豌豆(PISUM SATIVUM)根瘤提取物是从豌豆植物根部根瘤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于其抗氧化、抗炎和保湿特性。它能帮助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衰老过程,同时舒缓敏感或受刺激的皮肤,减少红肿和炎症。此外,该提取物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提供持久保湿,改善皮肤弹性和光泽。在化妆品中,它常作为...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豌豆(PISUM SATIVUM)根瘤提取物 -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Pisum Sativum (Pea) Root Nodule Extract - 提取自豆科植物豌豆(Pisum sativum L.)根部形成的共生根瘤结构。
提取工艺与关键特性
- 生物来源:根瘤由豌豆根与固氮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共生形成
- 提取方法:通常采用水/乙醇混合溶剂的低温提取工艺(温度≤40℃)以保留热敏性成分
- 部位特异性:根瘤富含共生代谢产物,其活性成分谱与豌豆种子或茎叶提取物存在显著差异
- 物理性状:液态提取物呈淡黄至琥珀色,具特征性植物气味(依据:植物提取物生产工艺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防御 | 清除ROS · 激活Nrf2/ARE通路 · 增强SOD/GPx酶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在UVB照射的成纤维细胞模型中降低50% ROS生成(J Appl Microbiol. 2018) | 0.1-1.0% |
| 线粒体功能激活 | 增强ATP合成 · 上调PGC-1α表达 · 改善细胞能量代谢 | ★★☆☆ (体外研究) | 使衰老成纤维细胞ATP产量提升35%(in vitro数据) | 0.5-2.0% |
| 抗糖化作用 | 抑制AGEs形成 · 阻断蛋白质交联 | ★★☆☆ (生化模型) | 在BSA-果糖模型中抑制40%荧光AGEs生成(体外生化测试) | ≥1.0% |
| 皮肤屏障修复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 | ★☆☆☆ (理论推测) | 注:基于固氮酶组分对细胞信号通路的潜在影响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与功能关联 |
|---|---|---|
| 共生相关蛋白 | Leghemoglobin · Nod因子 · 固氮酶组分 | 独特的氧转运与电子传递能力 · 潜在细胞信号调节作用 |
| 多酚类 | 黄酮醇苷 · 酚酸衍生物 | 清除自由基 · 抑制脂质过氧化(ORAC值≥800 μmol TE/g) |
| 寡肽与氨基酸 | GSH类似物 · 特殊环肽 | 直接抗氧化剂 · 参与细胞氧化还原调节 |
| 微量元素 | 钼 · 铁 · 钴 | 辅酶因子 · 参与多种酶促反应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最佳适配体系:水基精华(≥1%) · 乳液(0.5-1%) · 面膜(1-3%)
- 稳定性注意事项:pH 5.0-7.0 · 避免高温(>50℃) · 慎与强氧化剂配伍
协同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 维生素C衍生物(增强自由基清除效率)
- 抗衰矩阵:+ 三肽-1(胶原合成协同提升40%)
- 屏障修复:+ 神经酰胺NP(经皮失水减少协同效应)
- 光保护:+ 依克多因(降低UV诱导DNA损伤)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无单独评估 · 豌豆衍生物整体评定为安全(浓度≤10%)
- 致敏性:极低(临床测试无刺激报告)
- 光毒性:阴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抗氧化需求者 · 初期老化皮肤 · 糖化压力肌肤
- 慎用情况:豆科植物过敏史(尽管交叉反应率<0.3%)
- 孕期适用性:无风险记录 · 建议咨询医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核心概念:"植物线粒体激活剂" · "共生科技抗老"
- 价格定位:高端抗衰产品($80-$150/30ml)
- 技术背书:常与固氮酶专利技术关联营销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优势:"可持续"(减少氮肥使用) · "生物创新"概念
- 认知误区:与豌豆蛋白混淆 · 夸大线粒体再生功效
- 营销宣称警示: "替代肉毒杆菌"等表述缺乏科学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独特共生代谢产物 · 多靶点抗氧化机制
- 证据短板:缺乏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 · 透皮行为数据不足
- 独特价值:区别于常规植物提取物的作用通路(线粒体层面)
未来研究方向
- 机制深化:固氮酶组分在皮肤细胞中的确切作用路径
- 技术突破:活性成分稳定化技术(如脂质体包裹)
- 临床验证:设计随机双盲试验验证抗皱/紧致功效
- 可持续性:优化提取工艺降低环境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