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紫 2
外用紫 2

中文名:外用紫 2
英文名:EXT. VIOLET 2
别名:无
安全性:
2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外用紫 2 (Ext. Violet 2)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登记号
外用紫 2 (Ext. Violet 2) | CAS: 81-48-1 | CI 60730
来源与类型
- 化学分类: 合成蒽醌类着色剂
- 天然来源: 无天然对应物,完全合成产物
- 首次商业化: 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化学工业开发 (历史档案:ColorantsHistory, 2005)
法规状态
- 欧盟: 批准用于非接触粘膜化妆品 (EC No 1223/2009 Annex IV)
- 美国FDA: 允许用于外用化妆品 (21CFR Part 74)
- 中国: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 (限用量≤0.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合成着色剂,主要功能为提供视觉色彩,无传统"活性成分"的生物效应: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色彩赋予(紫色调) | 光吸收特性(λmax=580-590nm) | 充分证实 | 光谱分析显示稳定紫色显色 (J.Soc.Cosmet.Chem, 1998) | 0.01%-0.1% |
"抗氧化" | 蒽醌结构理论电子转移能力 | 理论推测 | 体外化学测试显示弱自由基清除力,无皮肤相关证据 (注:仅为分子特性推测) | N/A |
"抗炎" | 无明确机制 | 厂商宣称 | 缺乏细胞或临床研究支持 (来源:部分营销资料,需谨慎评估) | N/A |
关键说明:作为着色剂,其核心价值在于色彩稳定性而非生物活性,任何超出色彩功能的宣称均需严格科学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主着色分子 | 1,4-二氨基-2,3-二氢蒽醌 | 分子量:268.3 g/mol Log P:3.2±0.5 |
提供紫色显色 |
常见杂质 | 未反应中间体(≤0.5%) 重金属(铅≤10ppm) |
需符合药典纯度标准 | 潜在致敏源 |
商业形态 | 铝盐色淀(增强稳定性) | 粒径:0.1-10μm | 改善分散性与耐光性 |
分子结构特征
平面蒽醌骨架+供电子氨基基团 → 形成窄吸收带紫色显色 (Color Chemistry, 200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 眼影(主要用途)、口红、腮红
- 临时染发剂: 紫色调染色摩丝/喷雾
- 特殊效果化妆品: 舞台妆/特效妆
配方技术要点
- pH敏感性: 稳定范围 pH 4-8,碱性条件褪色
- 分散要求: 需高剪切均质避免聚集
- 热稳定性: 耐受≤80°C,避免高温加工
协同成分
- 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醇酯80(改善分散)
- 抗氧化剂: BHT(防止光氧化褪色)
- 珠光剂: 云母+二氧化钛(创造金属紫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安全用于非粘膜部位化妆品" (CIR Report, 2014)
- 致敏率: 0.2-0.5%(斑贴试验数据)
- 光毒性: 无报告(UVA照射测试阴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 禁用部位: 眼周粘膜、唇部产品(欧盟限制)
- 敏感肌警示: 破损皮肤可能渗透增加致敏风险
- 浓度上限: 多数法规限≤0.1%
适用人群
- ✅ 健康成人正常皮肤
- ⚠️ 湿疹/玫瑰痤疮患者慎用
- ❌ 儿童化妆品不建议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替代品: 相比天然紫草提取物成本降低80%
- 色彩优势: 提供高饱和度"电光紫"效果
- 细分市场: 哥特妆、创意彩妆核心成分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 色彩鲜艳度(78%消费者首选因素)
- 负面担忧: "合成色素=不安全"误解(约35%消费者)
- 清洁美妆影响: 天然品牌逐步弃用(2020-2023年下降15%)
标签声明现状
68%产品仅标注"CI 60730",22%标注"合成着色剂",仅10%标注完整INCI名称 (市场调研:Cosmetic Ingredient Transparency Report, 2023)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功能定位: 高性能合成紫色着色剂,无显著生物活性
- 安全性: 在法规限值内使用安全,但存在特定使用限制
- 技术价值: 提供难以替代的高饱和度紫色
局限性
- pH和热稳定性限制配方应用场景
- 无法满足"纯净美容"市场需求
- 杂质管控影响批次间色彩一致性
未来趋势
- 微胶囊化技术: 提高稳定性与降低致敏性
- 生物合成替代: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同类色素 (注:处于实验室阶段)
- 数字色彩匹配: 与AR技术结合开发虚拟试色系统
专家建议
严格遵循"着色剂"功能定位,避免过度功效宣称;加强批次质量控制;开发针对敏感肌的包覆型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