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豆籽粉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籽粉
中文名:赤豆籽粉
英文名:PHASEOLUS ANGULARIS SEED POWDER
别名:红豆粉、红小豆粉
安全性:
1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简介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籽粉是从红豆籽中研磨而成的天然粉末,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作为多功能成分使用。在护肤方面,它主要用于温和去角质,其细腻颗粒能帮助去除死皮细胞和清洁毛孔,促进皮肤光滑和更新。同时,它含有抗氧化成分如多酚和维生素,可能辅助舒缓肌肤、减少炎症,并提供保湿效果。在化...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籽粉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PHASEOLUS ANGULARIS SEED POWDER
植物学来源: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属豆科(Fabaceae)植物,东亚地区传统食用及药用作物 (依据:USDA植物数据库)。
加工方式与形态
- 物理形态: 微米级粉末(通常为20-100μm),浅红褐色
- 制备工艺: 种子清洗→干燥→机械粉碎→筛分灭菌 (来源:常见化妆品原料制备流程)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 物理吸附控油 | 多孔结构吸附皮脂,瞬时降低皮肤表面油光 | ★★★☆☆ (体外实验证实) | 扫描电镜显示其表面孔隙率约35%,吸附量达0.8g oil/g powder (依据:2017年J. Cosmet. Sci.研究) |
| 轻度角质调理 | 颗粒机械摩擦促进角质细胞脱落(类似微晶磨皮) | ★★☆☆☆ (理论推测) | *注:硬度(莫氏3-4级)可能产生物理去角质效果,但缺乏临床量化研究* |
| "抗衰老" | 厂商宣称含多酚类抗氧化成分 | ★☆☆☆☆ |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皮肤相关性 |
|---|---|---|---|
| 膳食纤维 | 半纤维素、纤维素 | 60-70% | 构成物理吸附基础 |
| 蛋白质 | 球蛋白、谷蛋白 | 15-20% | 可能影响粉末亲水性 |
| 多酚类 | 原花青素B2、儿茶素 | 0.5-2% | 体外抗氧化活性(ORAC值约300 μmol TE/g)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吸油型散粉/粉饼:与硅石、云母复配(添加量3-8%)
- 清洁面膜:与高岭土、膨润土协同(添加量5-15%)
- 理论推测: 可能增强水杨酸等脂溶性活性物渗透 (基于其吸附改变角质层结构的假设)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 皮肤刺激性: 机械摩擦可能引起敏感肌不适(建议避免高频使用)
- 致痘风险: 无直接证据,但粉末堵塞毛孔需考虑配方整体设计
- CIR评估: 豆科植物粉末类原料通常认定为安全(非活性使用浓度) (参考:2016年CIR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卖点: 天然来源、"植物控油"概念(常见于韩国及日本品牌)
消费者误区: 常与"发酵赤豆提取物"功效混淆,后者含更多生物活性成分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定位: 物理性吸附控油原料,部分角质调理潜力,抗氧化活性需进一步验证
研发方向: 表面改性提高吸附选择性,或与微生态调节成分复配 (基于豆科植物多糖的益生元潜力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