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豆籽淀粉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籽淀粉

赤豆籽淀粉
中文名:赤豆籽淀粉
英文名:PHASEOLUS ANGULARIS SEED STARCH
别名:红小豆淀粉、小豆淀粉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吸附剂、控油抗脂溢

成分简介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籽淀粉是从赤豆种子中提取的天然淀粉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吸收剂和质地改良剂。在护肤品中,它能帮助吸收皮肤表面多余油脂,减少油光和毛孔堵塞,适用于油性或混合性肌肤产品,如控油乳液或面膜,提供清爽肤感。在化妆品中,常见于散粉、粉底或彩妆产品,作为填充...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籽淀粉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HASEOLUS ANGULARIS STARCH

植物来源: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又称小豆或红小豆)的成熟种子。

提取部位: 种子胚乳部分经物理研磨获得的淀粉颗粒。

常见加工方式: 水洗、干燥、机械粉碎分级(粒度通常为5-50μm)。

(参考:JECFA食品添加剂标准及化妆品原料词典)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效与科学证据分级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吸油控油 多孔淀粉颗粒物理吸附皮脂 强(体外及临床验证) 吸油量可达自身重量2-3倍(pH6-8时最佳) 2-10%
哑光修饰 颗粒散射光线的光学效应 中(仪器测试证实) 降低皮肤表面光泽度达40%(与粒径分布相关) 1-5%
舒缓抗炎 潜在抑制IL-6分泌(体外研究) 弱(仅细胞实验) 注:需更多人体研究验证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相关性
淀粉多糖 直链淀粉(20-25%)
支链淀粉(75-80%)
分子量105-106Da 形成三维网状吸油结构
微量蛋白 phaseolin等 含量<0.5% 潜在过敏原(需风险评估)
矿物质 钙、镁、钾 灰分≤0.3% 调节颗粒表面电荷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控油类产品: 粉底、散粉、吸油纸(与硅石、尼龙-12协同)
  • 哑光护肤: 乳液/霜体(需注意粒径与乳化体系匹配)
  • 清洁类: 磨砂膏(作为温和物理去角质剂)

增效组合

  • 吸油增效: 丙烯酸(酯)类交联聚合物(提升吸附持久性)
  • 肤感改良: 球形硅粉(改善颗粒流动性)
  • 理论协同: 水杨酸(控油+角质调节,但需pH兼容性验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要点

  • 致敏性: 蛋白残留量低于0.1ppm时风险极低(依据:CIR对植物淀粉类评估)
  • 眼周使用: 需控制粒径>20μm(避免角膜刺激)
  • 痤疮肌适用性: 非致痘性(comedogenic rating 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天然来源控油成分"被推广,常见于:

  • 日系"发酵美容"概念产品线
  • Vegan认证化妆品
  • *注:部分品牌夸大其"排毒"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赤豆淀粉在物理性控油领域具有明确价值,其优势包括:

  • 优于合成高分子吸油剂的生物降解性
  • 独特的椭圆形颗粒结构带来的触感优势

未来研究方向: 表面改性技术(如羧甲基化)可能进一步提升其性能。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