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藓酮糖

赤藓酮糖

赤藓酮糖
中文名:赤藓酮糖
英文名:ERYTHRULOS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赤藓酮糖(Erythrulose)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Erythrulose (赤藓酮糖)

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部分植物(如红藻类)和微生物发酵产物 (参考: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3)
  • 合成方法: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催化转化获得
  • 物理性状:无色至淡黄色糖浆状液体,易溶于水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皮肤着色/美黑 通过与角质层蛋白的氨基发生非酶促褐变反应(美拉德反应)产生渐进性着色 强(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着色效果较二羟基丙酮(DHA)更自然,且不易产生斑点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4) 1-5%
抗氧化保护 可能通过羰基捕获自由基 中等(体外研究为主)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需更多人体证据支持 待研究
"促进胶原合成" 厂商宣称可能通过糖基化修饰影响细胞外基质 弱(无直接证据)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酮糖 赤藓酮糖(Erythrulose) 四碳酮糖(C4H8O4),分子量120.10,含活泼羰基
衍生物 美拉德反应产物 与皮肤蛋白反应生成类黑素聚合物,产生渐进性着色效果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美黑产品:与DHA复配(1:1至1:3比例)增强自然着色效果
  • 彩妆前打底:提供轻微古铜色调

增效配伍成分

  • 二羟基丙酮(DHA):协同增强着色深度和持久性 (依据:Dermatologic Surgery, 2006)
  • 酪氨酸衍生物:理论推测可能增强色素生成 (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5%)(参考:CIR Expert Panel, 2015)
  • 致敏性:极低(发病率<0.1%)

使用注意事项

  • 初次使用建议进行斑贴测试
  • 着色效果可能持续5-7天(随角质代谢逐渐消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美黑产品核心成分
  • 自然妆效差异化卖点

消费者反馈

普遍认可其着色效果较传统DHA产品更自然,但部分用户报告着色不均匀问题可能与使用手法相关 (来源:消费者评价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优势总结

  • 强效着色能力与良好安全性兼具
  • 着色效果自然可控

未来研究方向

  • 优化配方稳定性(高浓度时易氧化)
  • 探索非着色应用(如抗氧化协同)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