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提取物
番泻(CASSIA SENNA)叶提取物
中文名:番泻叶提取物
英文名:CASSIA SENNA LEAF EXTRACT
别名:泻叶提取物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番泻(CASSIA SENNA)叶提取物是从番泻叶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清洁剂、抗氧化剂和抗炎剂。它帮助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多余油脂,使皮肤清爽洁净;其抗氧化特性可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同时,抗炎成分能舒缓敏感或发炎皮肤,减少红肿和刺激。此外,它可能促进皮肤细胞更新,改善纹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番泻(CASSIA SENNA)叶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SSIA SENNA LEAF EXTRACT (番泻叶提取物)
植物来源
- 物种分类: 豆科(Fabaceae)决明属(Senna)植物
- 常用品种: Senna alexandrina (原称Cassia senna)
- 地理分布: 主要生长于北非、中东和印度干旱地区 (依据:植物分类学数据库)
提取工艺
通常采用水或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标准化工艺可能针对特定活性成分(如蒽醌类)进行优化 (来源:常见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文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炎作用 | 抑制NF-κB通路和COX-2表达,减少促炎因子(如TNF-α, IL-6)释放 | 体外研究证据充分 | 在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中显示显著抗炎效果 (参考: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 0.1-1% (体外) |
| 抗氧化 | 可能通过蒽醌类成分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 体外初步证据 |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显示中等活性 (参考: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13) | 数据不足 |
| 宣称: "排毒净化" | 机制不明确,可能与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混淆 | 缺乏皮肤相关证据 | 厂商宣称,无直接皮肤研究支持 | N/A |
详细抗炎机制与证据:
多项研究表明,番泻叶中的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和大黄酸(rhein)可通过:
- 抑制IκBα磷酸化,阻断NF-κB核转位
- 下调COX-2和iNOS表达
- 减少TNF-α诱导的VCAM-1表达 (依据:Planta Medica 201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 蒽醌类 | 番泻苷A/B(Sennoside A/B)、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 黄色-橙色结晶,脂溶性 | 主要活性成分,抗炎、潜在刺激 |
| 萘吡喃酮类 | 决明蒽醌(cassialoin) | 黄色色素 | 抗氧化,可能影响产品色度 |
| 多糖类 | 半乳甘露聚糖 | 水溶性高分子 | 保湿、成膜作用 |
标准化指标
- 通常以总蒽醌含量作为质量基准(1-5%)
- 需特别注意番泻苷A/B比例,不同比例可能影响活性 (依据:Pharmacognosy Review 2012)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抗炎舒缓产品: 与甘草酸二钾、红没药醇等配伍
- 理论应用: 抗氧化配方(需更多证据支持)
- 注意: 避免与高pH值(<9)体系配伍,防止蒽醌结构破坏
增效组合
- 抗炎协同: 与非甾体抗炎成分(如水杨酸)联用可能增强效果
- 稳定性优化: 需配合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防止蒽醌类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潜在风险
- 皮肤刺激性: 高浓度蒽醌类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参考:CIR报告)
- 光敏感性: 未发现显著光毒性,但建议进行斑贴测试
- 使用限制: 中国化妆品法规未限制,欧盟SCCS建议面部产品浓度≤0.2%
适用人群
- 适用: 非敏感肌、炎症性皮肤(如轻度痤疮)
- 慎用: 屏障受损皮肤、孕期(安全性数据不足)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见于"天然植物"概念的抗痘、排毒系列产品
- 常被夸大与"肠道排毒"功能的关联性
消费者教育要点
- 需明确区分内服泻剂与外用抗炎作用的差异
- 纠正"排毒"概念的滥用,强调其科学验证的抗炎机制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已验证: 作为植物源性抗炎成分有一定应用潜力
- 局限性: 刺激性风险需严格控制浓度和配方设计
研究方向
- 需开展更多人体临床研究验证其皮肤功效
- 探索蒽醌类结构修饰以降低刺激性的可能性
- 开发标准化提取工艺确保批次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