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苯二胺

对苯二胺

对苯二胺
中文名:对苯二胺
英文名:p-PHENYLENEDIAMINE
别名:
安全性: 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对苯二胺 (PPD)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p-Phenylenediamine
  • CAS号: 106-50-3
  • 化学式: C6H4(NH2)2
  • IUPAC名称: 1,4-Benzenediamine

来源与生产

对苯二胺主要通过苯胺的催化氧化硝基苯的还原胺化合成,工业级产品需进一步纯化以去除杂质如苯胺衍生物 (依据:工业化学合成手册,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永久性染发 氧化聚合反应:在双氧水存在下,PPD与中间体(如间苯二酚)形成大分子色素沉淀于毛皮质 高(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 聚合产物颜色稳定性可达30次洗发 (参考:J. Cosmet. Sci., 2003) 1-4% (染发剂)
*宣称:促进毛发生长* 理论推测:可能刺激毛乳头细胞增殖 极低(仅体外研究) 体外实验显示0.1mM浓度可增加角质细胞迁移率 (来源:未发表厂商数据)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芳香胺 对苯二胺单体 白色至淡紫色晶体,熔点140°C,易氧化变暗
氧化产物 Bandrowski's base (三联体聚合物) 强致敏性,欧盟限量为0.6% (依据:EC No. 1223/2009)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与H2O2联用)
  • 少数临时性纹身墨水 (因安全性争议已逐步淘汰)

关键协同成分

  • 间苯二酚/儿茶酚:调节最终发色
  • 氨水/MEA:膨胀毛鳞片以促进渗透
  • 抗氧化剂(如亚硫酸钠):延缓预混液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性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 (大鼠经口) = 80mg/kg (来源:HSDB)
  • 致敏率: 斑贴试验阳性率约4-16% (参考:Contact Dermatitis, 2018)

使用限制

  • 欧盟: 染发剂中最大浓度2% (以游离碱计)
  • 中国: 必须标注"含苯二胺类",禁用与黏膜接触产品
详细安全争议: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PPD列为3类致癌物(无法分类),但长期职业暴露可能与膀胱癌风险相关 (依据:IARC Monographs, 201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尽管存在安全争议,PPD仍是95%以上永久染发剂的核心成分。消费者主要担忧:

  • 即时过敏反应(红肿/灼烧感)
  • 长期健康风险认知偏差 (实际经皮吸收率<1%)

7. 总结与展望

PPD作为不可替代的染发剂前体,其安全性改进方向包括:

  • 开发低分子量替代物(如ME-PPD)
  • 纳米包裹技术减少皮肤接触

*注:目前所有"纯天然"替代品均无法达到同等染色效果*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