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溴己脒及其盐类, 包括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

二溴己脒及其盐类, 包括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

二溴己脒及其盐类, 包括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
中文名:二溴己脒及其盐类, 包括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
英文名:3,3’-DIBROMO-4,4’-HEXAMETHYLENEDIOXYDIBENZAMIDINE AND ITS SALTS (INCLUDING ISETHION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二溴己脒及其盐类(如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和防腐剂,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长,防止产品变质,延长保质期。在护肤品如面霜、洗面奶中,它帮助维持产品卫生,减少污染风险。此外,凭借其抗菌特性,它也用于抗痘产品,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等致病菌,辅助改善皮肤问题。该...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二溴己脒及其盐类(包括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bromohexamidine(二溴己脒)及其盐类,常用形式:Dibromohexamidine Isethionate(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

化学分类

双胍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Bisbiguanide cationic surfactant)

来源与历史背景

  • 首次开发:1950年代作为氯己定的溴代衍生物开发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7)
  • 天然存在:完全合成化合物,无天然来源
  • 主要生产方法:溴化己二胺与氰胍缩合后成盐 (依据:有机合成化学文献)
  • 监管状态: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批准使用,最大浓度0.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 细胞膜破坏:阳离子基团与微生物细胞膜磷脂结合,增加通透性 (依据: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 酶系统抑制:干扰微生物脱氢酶和氧化酶活性 (依据: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1985)
  • DNA结合:与核酸结合抑制复制过程 (注:体外研究显示该机制需较高浓度)

功效声明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广谱防腐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 强(体外+临床) 0.005%浓度对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圈直径>15mm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1) 0.01-0.1%
抗真菌 抑制麦角固醇合成 中等(体外) 对白色念珠菌MIC90=8μg/mL (Medical Mycology, 2009) 0.05-0.1%
控油抗痘 抑制细菌脂肪酶活性 中等(离体皮肤) 减少痤疮丙酸杆菌脂肪酶活性42%(0.05%)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5) 0.03-0.1%
抗氧化* 推测:自由基清除 弱(理论推测) 无直接实验证据,基于分子结构推测 未知

*注:抗氧化宣称缺乏可靠实验数据支持,属理论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分子结构特征 物理化学性质 检测方法
活性化合物 二溴己脒阳离子 C16H18Br2N62+ 水溶解度:羟乙磺酸盐>100g/L (20°C)
Log P:1.8(预测值)
HPLC-UV (检测限0.1ppm)
常见盐形式 二溴己脒羟乙磺酸盐 C16H18Br2N6·2C2H5O4S 熔点:218-220°C(分解)
稳定性:pH 3-9稳定
FTIR光谱法
降解产物 对氯苯胺 C6H6ClN 潜在致敏物 (CIR评估重点) GC-MS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应用:水基配方(化妆水、精华)
  • 适用配方
    • 乳液/霜剂(需注意离子兼容性)
    • 清洁产品(停留时间受限)
  • 禁忌配方: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沉淀风险)

协同增效组合

  • 防腐增效:苯氧乙醇(广谱覆盖)
  • 抗痘协同:辛酰甘氨酸(靶向抑制痤疮杆菌)
  • 稳定性提升:螯合剂(EDTA二钠)

配方注意事项

  • pH适用范围:3.5-8.0(最佳5.0-7.0)
  • 避免与月桂醇硫酸酯钠等阴离子表活直接混合
  • 推荐添加阶段:水相冷却至40°C以下时加入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安全浓度≤0.1% (CIR Final Report, 2018)
  • 致敏率:0.3-0.8%(斑贴试验数据)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中0.1%溶液引起可逆刺激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油性/痤疮皮肤(短期局部使用)
  • 慎用
    • 受损皮肤屏障
    • 眼部周围区域
    • 孕妇(缺乏充分研究数据)

潜在风险

  • 光降解产生溴化物离子(环境累积风险)
  • 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皮肤微生物群平衡 (注:基于同类防腐剂研究推测)
  • 与季铵盐存在交叉过敏可能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主要应用领域
    • 药用护肤品(欧洲药房渠道)
    • 局部抗菌制剂(配合锌盐)
    • 高端防腐替代方案(逐步减少)
  • 使用占比:<0.5%化妆品含此成分 (来源:CosIng数据库分析)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认知度:低(常被归类为"防腐剂"而非活性成分)
  • 营销宣称
    • 欧洲:"微银替代技术" (注:实际作用机制不同)
    • 亚洲:"零防腐"体系中的活性防腐成分 (存在监管争议)

监管趋势

  • 欧盟SCCS 2022年重新评估,维持0.1%限值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列为准用防腐剂
  • 美国部分州考虑限制溴化物排放成分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广谱抗菌效能,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
  • 热稳定性优于部分天然防腐剂
  • 低浓度有效性(0.01%起效)

主要局限

  • 配方兼容性限制(阴离子干扰)
  • 潜在环境累积风险(有机溴化物)
  • 消费者接受度低于新型生物防腐剂

研究与发展趋势

  • 微囊化技术:降低刺激性并提高配伍性 (注:实验室阶段研究)
  • 联合给药系统:与锌离子共递送增强抗炎效果
  • 替代趋势:逐步被ε-聚赖氨酸等生物防腐剂替代
  • 耐药性监测:需关注长期使用下的微生物耐药性发展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