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脒定及其盐, 包括己脒定二个羟乙基磺酸盐和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

己脒定及其盐, 包括己脒定二个羟乙基磺酸盐和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

己脒定及其盐, 包括己脒定二个羟乙基磺酸盐和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
中文名:己脒定及其盐, 包括己脒定二个羟乙基磺酸盐和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
英文名:1,6-DI(4-AMIDINOPHENOXY)-N-HEXANE AND ITS SALTS (INCLUDING ISETHIONATE AND P-HYDROXYBENZO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己脒定及其盐,包括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和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是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和抗菌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真菌和霉菌的生长,延长产品保质期并确保使用安全。这些成分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或干扰其代谢过程来防止产品变质,减少污染风险。在护肤品如乳液、面霜中,它们帮助维持稳定性,避免过敏...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己脒定及其盐类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 己脒定 (Hexamidine)
  • 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 (Hexamidine Diisethionate)
  • 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 (Hexamidine Paraben)

化学分类

芳香族二脒类化合物,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防腐抗菌剂

来源与历史

1950年代由法国药企首次合成,最初作为抗锥虫药物开发。1980年代起应用于化妆品领域,欧洲市场普及度较高,北美和亚洲应用相对有限 (来源: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广谱抗菌 通过阳离子基团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与DNA小沟结合抑制复制 ★★★★☆ (体外及离体皮肤模型充分证实)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 16-32μg/ml)、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0.01%-0.1%
防腐增效 增强传统防腐剂(如苯氧乙醇)的膜穿透能力,降低总体防腐剂用量 ★★★☆☆ (配方研究证实协同效应) 与苯氧乙醇复配可使防腐效率提升3-5倍 (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8) 0.05%-0.15%
抗炎舒缓 抑制Toll样受体(TLR-2/4)信号通路,降低IL-6、TNF-α等促炎因子释放 ★★★☆☆ (体外细胞模型证据)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降低40%炎症介质产生 (In Vitro Toxicology, 2017) 0.03%-0.1%
屏障修复* 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影响屏障蛋白表达 ★☆☆☆☆ (初步研究)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丝聚蛋白表达增加15% (厂商数据,未独立验证) 未知

*注:屏障修复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严格人体临床试验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分子特性 溶解性与稳定性
母体化合物 己脒定 (1,6-双(4-脒基苯氧基)己烷) 双阳离子结构,C16H20N4O2,分子量300.36 g/mol 水溶性差,需成盐使用;pH稳定范围4-8
羟乙基磺酸盐 己脒定二羟乙基磺酸盐 两性离子盐,改善水溶性至>20% 耐离子性强,与阴离子表活相容性有限
对羟基苯甲酸盐 己脒定对羟基苯甲酸盐 兼具脒类与酚类抗菌特性 光敏感性较高,需避光保存

关键化学性质

  • pKa值:脒基pKa≈11.5 (强碱性基团)
  • 电荷特性:生理pH下带双正电荷,易吸附带负电表面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200°C,但水溶液中长期>40°C可能水解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清洁类:控油洁面膏、祛痘沐浴露 (0.05-0.1%)
  • 驻留类:爽肤水、精华液、乳液 (0.03-0.08%)
  • 特殊品类:去屑洗发水、私密护理产品 (0.1-0.2%)

增效组合

  • 防腐协同:苯氧乙醇 + 己脒定 (1:0.2比例) 可满足ISO 11930要求
  • 抗痤疮协同:与水杨酸/烟酰胺复配增强渗透性
  • 稳定性注意: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表活(SLS/SLES)直接配伍

配方技术要点

建议添加阶段:水相温度<40°C时加入,pH调整至5.5-6.5可减少结晶风险。二羟乙基磺酸盐配方适用性更广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SCCS意见:淋洗类产品最高0.1%,驻留类0.05%认为安全 (SCCS/1633/21)
  • 致敏性:EC3值>5% (弱致敏原),但破损皮肤可能增加风险
  • 细胞毒性:成纤维细胞LD50 82μg/ml,显著优于传统防腐剂

适用人群警示

  • 适用:油性/痤疮肌肤、微生物失衡皮肤
  • 慎用:眼部产品、婴幼儿产品、特应性皮炎急性期
  • 禁用:已知脒类过敏者、严重皮肤屏障受损者

不良反应数据

欧盟化妆品数据库显示接触性皮炎发生率<0.02%,显著低于甲基异噻唑啉酮(MIT) (CPNP统计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区域分布:欧洲市场份额>60%(尤其法国药妆),亚洲新兴市场年增长12%
  • 价格定位:原料成本$80-120/kg,定位中高端功能性产品
  • 宣称热点:"无传统防腐剂"、"微生物平衡科技"、"敏感肌友好防腐"

消费者认知分析

专业消费者认知度较高(24%),普通消费者认知度<5%。主要担忧点包括:"防腐剂"标签敏感性与苯扎氯铵的混淆。教育重点应强调其与尼泊金酯类的区别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

  • 高效广谱抗菌且抗药性风险低
  • 复配友好性优于多数阳离子防腐剂
  • 安全性谱优于MIT、CMIT等热点争议成分

研究缺口

  • 长期人体皮肤微生态影响数据不足
  • 光稳定性机制研究欠缺(尤其对羟基苯甲酸盐)
  • 真皮渗透率与系统暴露风险评估需完善

未来方向

① 开发微胶囊化技术降低刺激性 ② 探索与益生元复配的微生态调节作用 ③ 作为防腐替代方案在"清洁美容"趋势中的价值重估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