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为3:1)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为3:1)

中文名: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为3:1)
英文名:MIXTURE OF 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 AND METHYLISOTHIAZOLINONE WITH MAGNES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NIT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3: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 and Methylisothiazolinone (and) Magnes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Nitrate
商品化来源
- 常见商品名:Kathon™ CG (陶氏化学), Acticide™ MBS (索尔维)
- 首次商业化:1980年代由Rohm and Haas公司(现属陶氏)推出
- 全球主要生产商:陶氏杜邦、朗盛、索尔维、特洛伊
法规状态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冲洗型产品最大浓度0.0015%,禁止用于驻留型产品 (依据:SCCS/1613/19)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最大允许浓度0.0015%且仅限冲洗产品
- 美国CIR评估:冲洗产品0.0015%浓度下安全,驻留产品存在安全疑虑 (CIR,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广谱防腐 | 通过不可逆抑制微生物线粒体呼吸链及细胞膜破坏实现:
|
充分证实 | 对细菌(MIC 1-15ppm)、酵母菌(MIC 10-50ppm)、霉菌(MIC 10-100ppm)均有效 (Collier et al., J Appl Microbiol, 1990) | 0.0005-0.0015% |
协同抗菌 | 3:1比例优化:
|
充分证实 | 混合物抗菌效果比单一组分强8-16倍 (Williams, Cosm Toil, 2007) | 0.0003-0.001% |
稳定pH适应 | 镁盐缓冲维持pH 2.5-8.0内稳定性 | 间接证据 | 在pH 4.0-8.0保持>12个月稳定性 (供应商技术文件) | 系统依赖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化学结构 | 分子量(g/mol) | 水溶性 | 功能角色 |
---|---|---|---|---|---|
异噻唑啉酮类 | 甲基氯异噻唑啉酮 (CMIT) CAS 26172-55-4 |
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 | 149.60 | 部分溶解 (需溶剂) |
主要抗菌剂 |
异噻唑啉酮类 | 甲基异噻唑啉酮 (MIT) CAS 2682-20-4 |
2-甲基-4-异噻唑啉-3-酮 | 115.16 | 易溶 | 协同抗菌剂 |
无机盐 | 氯化镁 硝酸镁 |
MgCl₂·6H₂O Mg(NO₃)₂·6H₂O |
203.3/256.4 | 极易溶 | 稳定剂/防腐增效剂 |
分子作用机制图示
CMIT:亲电氯原子攻击微生物硫醇基团(-SH),不可逆抑制脱氢酶
MIT:破坏细胞膜电位,增强CMIT渗透性
镁盐:形成缓冲体系防止异噻唑啉酮水解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产品类型
- 冲洗型产品:洗发水、沐浴露、洁面乳
- 家用清洁剂:洗衣液、洗碗液
- 工业流体:切削液、胶粘剂
禁用产品类型
- 所有驻留型化妆品:面霜、乳液、精华等 (欧盟禁令 SCCS/1525/14)
- 喷雾产品(吸入风险)
- 婴幼儿专用产品
协同增效系统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效果提升 |
---|---|---|
苯氧乙醇 | 破坏革兰氏阴性菌外膜 | 抗绿脓杆菌能力↑300% |
戊二醇/己二醇 | 增强细胞膜流动性 | 抗霉菌效率↑50% |
有机酸(苯甲酸) | 降低胞内pH值 | 抗菌起效时间↓40%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大鼠口服LD50=335 mg/kg(Ⅲ类毒性)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阳性率>30% (Basketter et al., Contact Derm, 2003)
- 细胞毒性:人角质形成细胞IC50=1.2 ppm (Natsch et al., Toxicol Sci, 2017)
临床不良反应
- 接触性皮炎:欧洲报告占化妆品过敏病例的15-20% (ESSCA, 2018)
- 交叉反应:与MIT单独致敏存在交叉反应率>80%
- 使用禁忌:
- 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
- 皮肤屏障受损个体
- 已知异噻唑啉酮过敏史
稳定性限制
- 温度>40℃时分解率每月>5%
- 避免与强还原剂(亚硫酸盐)、胺类配伍
- 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中活性降低20-3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2.8亿美元(年增长率-5.2%)
- 主要应用地区:亚洲(52%)、北美(23%)、欧洲(18%)
- 替代品增长:苯氧乙醇+有机酸体系年增长+12%
消费者认知趋势
- "无MIT/CMIT"宣称:2023年新产品中占比37% (Mintel GNPD)
- 社交媒体关注:TikTok话题#kathonfree超500万浏览
- 第三方认证影响:EWG评分7分(高风险)
品牌策略分化
品牌类型 | 策略 | 代表产品 |
---|---|---|
大众洗护品牌 | 继续使用但降低浓度 | 超市开架洗发水 |
天然有机品牌 | 完全弃用并显著标注 | Ecocert认证产品 |
专业沙龙线 | 改用苯甲酸钠+戊二醇体系 | 专业染发剂 |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成本效益比最优:0.001%浓度即可达到广谱防腐
- 配方兼容性广:适用于各类水性体系
- 环境可降解:28天生物降解率>90%
核心挑战
- 致敏率持续上升:欧洲斑贴试验阳性率从2010年3.5%升至2022年8.1%
- 监管持续收紧:中国2025年拟将限值降至0.001%
- 检测技术升级:HPLC-MS/MS可检出0.1ppm残留
技术发展趋势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皮肤接触性 (实验室阶段)
- 时间释放体系:仅在储存期释放活性成分
- 替代品开发:苯丙二醇+辛酰羟肟酸复合体系
专家建议
在冲洗型产品中需严格遵循:
① 浓度≤0.0015% ② 避免与胺类配伍 ③ 明确标注警示语
驻留型产品应优先选用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对羟基苯乙酮等替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