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基己基甘油

乙基己基甘油

乙基己基甘油
中文名:乙基己基甘油
英文名:ETHYLHEXYLGLYCERIN
别名:
安全性: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乙基己基甘油(Ethylhexylglycerin)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Ethylhexylglycerin (乙基己基甘油)

化学名: 3-[(2-Ethylhexyl)oxy]-1,2-propanediol

CAS号: 70445-33-9

分子式: C11H24O3

来源与制备

工业化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工艺:

  • 核心合成路径: 2-乙基己醇与缩水甘油醚的催化反应
  • 关键催化剂: 路易斯酸催化剂(如三氟化硼)
  • 原料来源: 石化衍生物(2-乙基己醇)与植物源性甘油
  • 纯度标准: 化妆品级要求≥98%纯度,残留溶剂<0.5% (依据:ISO 16128天然指数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多效性成分,主要机制基于其两亲性分子结构: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防腐增效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增强传统防腐剂渗透 ★★★☆ (体外及临床验证) 使苯氧乙醇抗菌效率提升4-8倍(0.5%浓度)(参考:J Appl Microbiol. 2010) 0.3-1.0%
保湿增强 调节角质层水通道蛋白AQP3表达 ★★☆ (体外研究为主)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7.2%(Int J Cosmet Sci. 2015) 0.5-2.0%
肤感改良 降低表面张力(≈28.5 mN/m),促进铺展 ★★★ (物性测试验证) 显著改善硅油类成分的粘腻感(Cosmetics 2018;5(4):67) 0.2-0.8%
抗氧化增效 螯合金属离子,减缓氧化催化剂活性 ★☆ (理论推测) 体外实验显示延长VE稳定性23% -
"抗衰老" 无直接证据 未证实 注:此宣称仅为部分厂商营销术语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参数 数值/描述
物理性质 外观 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
溶解度 水溶性: 约1.5g/L (20℃) | 油溶性: 全溶于醇/酯/硅油
分子量 204.31 g/mol
化学特性 HLB值 ≈5.2 (弱亲水性)
关键官能团 伯羟基(-CH2OH) + 醚键(-O-) + 支链烷基
稳定性 pH耐受 稳定范围: pH 3-10 (最佳pH 5-8)

结构-功能关系

  • 支链烷基(2-乙基己基): 提供亲脂性,增强膜穿透能力
  • 甘油基团: 维持亲水性,降低配方粘腻感
  • 醚键: 抗水解性优于酯类,化学稳定性提升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主流应用: 膏霜/乳液 (78%) | 清洁产品 (15%) | 防晒品 (5%)
  • 添加浓度: 常规0.2-1.0% | 防腐增效需≥0.5%

协同组合

  • 防腐系统:
    • + 苯氧乙醇:突破绿脓杆菌抑制瓶颈
    • + 辛甘醇:广谱抗菌增效
  • 活性物输送:
    • + 维C衍生物:提升透皮率18-25% (体外透皮实验)
    • + 肽类:减少活性物自聚集

配伍禁忌

  • 阳离子体系: 高浓度下可能降低季铵盐杀菌性
  • 强氧化剂: 避免与过氧苯甲酰直接混合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2%) (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率: ≤0.3% (欧盟化妆品致敏监测数据)
  • 眼刺激性: 兔眼试验显示可逆性刺激(3%浓度)

适用人群

  • 推荐: 敏感性皮肤 | 儿童用品(限浓度≤0.8%)
  • 慎用: 破损皮肤 | 眼部黏膜直接接触
  • 孕妇适用性: 无经皮吸收证据,风险等级B

法规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准用
  • 欧盟EC 1223/2009: 无限量要求
  • 日本: 列入准用防腐剂名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核心定位: "绿色防腐增效剂" | "无致敏促渗剂"
  • 价格区间: 中高端(≈$25-40/kg)
  • 宣称热点:
    • 正确定位: "减少传统防腐剂用量"
    • 过度宣称: "天然抗老因子" (注:无可靠证据支持)

消费者认知调研

  • 认知度: 仅12%消费者主动识别该成分
  • 接受度: "无paraben"宣称产品中购买意愿提升35%
  • 误区: 7%消费者误认为"植物甘油衍生物=全天然"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不可替代性: 迄今最有效的苯氧乙醇增效剂
  • 多效平衡: 防腐/肤感/稳定三重功能平衡
  • 安全边际: 宽浓度安全窗(0.2-2.0%)

研究缺口

  • 长期使用对皮肤微生态影响需进一步评估
  • 透皮代谢途径尚未完全明确

发展趋势

  • 技术方向: 生物发酵法制备(降低碳足迹)
  • 应用拓展: 微乳液体系稳定剂 | 难溶活性物共溶剂
  • 监管趋势: 或列入"防腐增效剂"独立管理类别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