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基芳樟醇

乙基芳樟醇

乙基芳樟醇
中文名:乙基芳樟醇
英文名:ETHYL LINALOOL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乙基芳樟醇 (Ethyl Linalool)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Ethyl Linalool

化学名称: 3,7-二甲基-1,6-壬二烯-3-醇乙醚

CAS号: 10339-55-6

分子式: C12H22O

分子量: 182.30 g/mol

来源与制备

乙基芳樟醇是半合成香料化合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制备:

  • 主要合成路线: 芳樟醇与乙醇在酸性催化剂下发生醚化反应 (如硫酸催化)
  • 天然前体: 原料芳樟醇可从天然来源(芫荽籽、薰衣草)提取或通过β-蒎烯合成
  • 商业形态: 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具有类似铃兰与薰衣草的复合花香

(依据:Fenaroli's Handbook of Flavor Ingredients, 第7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乙基芳樟醇主要作为香料成分使用,其生物学活性研究相对有限: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芳香剂 嗅觉受体激活 (OR1A1/OR2J2) 充分证实 通过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传递花香调嗅觉信号 0.001-1%
抗菌辅助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干扰 初步研究 体外实验显示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圈 (10-15mm@5%) >2% (体外)
抗氧化 推测通过烯丙基氢捕获自由基 理论推测 尚无直接皮肤模型证据 未知

注:"抗氧化"宣称缺乏人体皮肤模型证据支持,主要基于化学结构推测

感官特性

  • 香型特征: 清新花香调(铃兰/玫瑰样)伴柑橘尾韵
  • 挥发性: 中等 (蒸气压 0.03 mmHg @25°C)
  • 香气阈值: 0.0007% (水中)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证据等级:B)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单萜醚 乙基芳樟醇 (主成分>95%)
  • 沸点:230-232°C
  • log P:3.8 (中等亲脂性)
  • 溶解度:水溶度32mg/L,易溶于乙醇/油脂
含烯丙醇醚基团与两个非共轭双键
典型杂质 芳樟醇 (<1%)
  • 沸点:198°C
  • 致敏性高于乙基衍生物
未完全醚化的前体

稳定性数据:

  • pH稳定性:2-9 (酸性条件下可能水解)
  • 光敏感性:中低 (建议避光保存)
  • 氧化倾向:双键可被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 (主要降解途径)

(依据:RIFM Monograph, 202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主流应用: 香水/古龙水 (>70%使用率)
  • 辅助应用:
    • 洗护产品 (洗发水/沐浴露 0.01-0.1%)
    • 膏霜乳液 (0.001-0.05%)
    • 皂类 (0.05-0.2%)

协同组合

  • 香气增效:
    • 与乙酸芳樟酯共构复合花香
    • 与香茅醇增强玫瑰调
  • 稳定性协同:
    • 添加0.1% BHT可抑制氧化降解
    • 与柠檬烯复配需严格监控过氧化物值

(来源:Perfumer & Flavorist行业报告)

配方注意事项

  • 溶解性: 需预溶于乙醇或表面活性剂体系
  • 挥发性控制: 与异硬脂酸酯复配可延长留香
  • pH影响: 避免pH<4的配方以防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致敏性:
    • 欧盟SCCS评估为限用致敏原 (浓度≤0.01%冲洗类/≤0.001%驻留类)
    • 人体斑贴试验阳性率1.3-2.1% (浓度5%)
  • 系统毒性:
    • LD50 (大鼠口服):>2000 mg/kg (低急性毒性)
    • 无证据显示生殖/发育毒性
  • 光毒性: 3T3 NRU试验阴性

(参考:SCCS/1632/21 安全意见书)

适用人群警示

  • 慎用人群:
    • 香料接触性皮炎病史者
    • 湿疹急性期患者
    • 婴幼儿驻留型产品 (建议避免)
  • 合规要求: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要求标签标注 (当浓度≥0.001%驻留类/≥0.01%冲洗类)
    • IFRA标准限值:面部驻留产品≤0.04%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全球用量: 年消耗量约800-1000吨 (2023年数据)
  • 价格区间: $15-25/kg (工业级)
  • 定位: 中端合成香料替代天然芳樟醇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面感知: "清新自然花香"关联性 (>60%消费者盲测)
  • 认知误区:
    • 30%消费者误认为"植物来源=全天然"
    • 25%误信其具有"精油疗效"
  • 清洁美妆趋势: 部分品牌因致敏性标注要求减少使用

(来源:Mintel全球新产品数据库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核心价值: 性价比优异的花香调合成香料
  • 主要局限: 明确的致敏风险需严格浓度管控
  • 安全性平衡: 在法规浓度内使用风险可控

研究缺口

  • 长期低浓度暴露的累积致敏效应数据不足
  • 与其他香料致敏原的交叉反应研究有限
  • 在微塑料载体中的释放动力学未知

未来展望

  • 技术方向:
    • 开发微胶囊化技术降低皮肤直接接触
    • 分子修饰降低致敏性 (如引入亲水基团)
  • 监管趋势: 预想欧盟可能进一步降低限值浓度
  • 市场前景: 在合规前提下仍是主流花香基材,但需加强消费者风险沟通

(行业展望:Cosmetics & Toiletries 2023技术预测)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