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醛
乙二醛

中文名:乙二醛
英文名:GLYOXAL
别名:无
安全性:
9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乙二醛 (Glyoxal)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Glyoxal
化学名:乙二醛
分子式:C2H2O2
CAS号:107-22-2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 天然存在:微量存在于大气光化学反应中(如异戊二烯氧化),不构成主要天然来源
- 工业合成:
- 乙二醇气相氧化法(主流工艺)
- 乙醛硝酸氧化法
- 甲醛羰基化法
化妆品应用历史
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专业美发领域,主要作为:
- 烫发/直发产品的交联剂
- 部分免洗护发素的成膜剂
- 注:近年来因安全争议在护肤品中应用锐减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评估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角蛋白交联重组 (烫发/直发) |
与角蛋白半胱氨酸残基的-SH基团反应,形成二硫键交联网络 | ★★★★☆ (体外/离体充分证实) |
体外实验显示可重组90%以上角蛋白结构 (J Cosmet Sci 2003) | 1.5-4.5% (pH 8-10) |
"永久性"造型维持 | 形成耐水解的C-S共价键,抵抗湿度引起的氢键断裂 | ★★★☆☆ (临床效果确认) |
消费者测试显示发型维持>6周 (厂商数据) | 同上 |
防腐增效作用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蛋白结构 | ★☆☆☆☆ (体外初步证据) |
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 (Int J Cosmet Sci 2011) | ≥0.5% |
抗皱紧致 | 推测通过胶原交联 | ☆☆☆☆☆ (无可靠证据) |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研究且存在安全风险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 特性描述 | 化妆品相关影响 |
---|---|---|
分子结构 | 最小二醛基化合物(O=CH-CH=O) | 高反应活性,易与亲核基团反应 |
物理性质 |
|
配方需控制挥发性,常以40%水溶液形式使用 |
化学反应性 |
|
导致蛋白质不可逆修饰,影响角质层屏障功能 |
稳定性 |
|
配方需严格缓冲(pH7-9),添加抗氧化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专业烫发/直发剂(第二剂)
- 免洗造型乳
- 历史应用:部分脱毛膏(已淘汰)
关键配方技术要点
- pH控制:最佳活性pH 8.0-9.5(碳酸盐/磷酸盐缓冲)
- 还原剂协同:需先用巯基乙酸铵等打开二硫键
- 稳定性增强:添加1,2-戊二醇(降低自聚合)
- 载体限制:避免胺类化合物(生成有毒副产物)
协同成分系统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效果提升 |
---|---|---|
巯基乙酸铵 | 还原角蛋白二硫键 | 交联效率提升300% (J Soc Cosmet Chem 1995) |
羟乙基纤维素 | 形成凝胶网络 | 降低皮肤渗透率40% |
泛醇 | 竞争性消耗游离醛 | 减少刺激性25%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数据
- CIR结论:安全浓度≤0.5%(非氧化型产品),烫发产品中≤2.5%但需警示 (CIR 2017最终报告)
- SCCS意见:禁止用于可能接触粘膜的产品 (SCCS/1634/21)
不良反应机制
- 刺激性:醛基与表皮蛋白交联导致屏障损伤
- 致敏性:与赖氨酸反应生成新抗原 (Contact Derm 2019)
- 细胞毒性:抑制角朊细胞ATP合成(IC50=50μM)
禁忌与注意事项
- 绝对禁忌:破损皮肤、敏感性头皮、孕妇
- 使用限制:
- 停留时间≤20分钟
- 使用间隔≥8周
- 必须彻底冲洗
- 监管状态:欧盟限用,中国列为烫发类特妆原料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主流应用:专业沙龙烫发产品(市占率约35%)
- 衰退领域:家用直发膏(因安全问题下降60%)
- 替代技术:半胱氨酸/甘油单硫基乙酸盐系统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有机醛比巯基乙酸更温和" - 实际刺激性相当
- "天然来源更安全" - 工业级纯度决定杂质水平
- 忽视累积暴露风险(美发师职业暴露)
合规标注要求
- 欧盟:必须标注"含乙二醛",专业使用说明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值1.5%(以游离酸计)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功效价值:高效的角蛋白交联剂,在专业烫发领域不可替代
- 安全边界:严格限制使用场景(专业操作/限时接触)
- 风险本质:反应活性与功效机制直接关联,无法完全规避
技术发展趋势
- 载体创新:脂质体包埋降低透皮率(体外减毒50%)
- 分子修饰:PEG化乙二醛前体(缓慢释放)
- 替代品开发:酶促交联系统(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
专家建议
- 配方端:强制添加示踪染料(检测皮肤接触)
- 应用端:开发中和剂(如邻苯二酚衍生物)
- 消费端:避免与含胺产品(染发剂)同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