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DM 乙内酰脲
DMDM 乙内酰脲

中文名:DMDM 乙内酰脲
英文名:DMDM HYDANTOIN
别名:无
安全性:
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腐剂
成分详细分析
DMDM 乙内酰脲(DMDM Hydantoin)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DMDM 乙内酰脲(INCI: DMDM Hydantoin)是一种甲醛释放型防腐剂,属于杂环类化合物。
来源与历史背景
- 工业化生产:通过甲醛与乙内酰脲的缩合反应合成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06)
- 应用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泛用于个人护理产品,现因安全性争议使用量减少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缓慢释放甲醛破坏微生物蛋白质结构,抑制细菌、真菌生长 (依据: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3)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防腐作用 | 甲醛释放导致微生物蛋白质交联变性 | ★★★☆(充分证实) | 有效对抗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常见污染菌 | 0.1-0.6% |
"温和防腐"宣称 | 可能通过缓释降低短期刺激 | ★☆☆☆(有限证据) | 注:厂商宣称缺乏对比研究支持 (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释放特性 |
---|---|---|---|
甲醛供体 | 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乙内酰脲 | 白色结晶粉末,水溶性良好 | pH 4-9缓释甲醛,温度加速释放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0)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水基产品:洗发水、沐浴露、乳液(浓度通常0.1-0.3%)
- 协同防腐系统:常与MIT、苯氧乙醇联用 (参考:Personal Care Products Council指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要点
- 皮肤致敏性:甲醛释放导致接触性皮炎风险(1-2%人群敏感) (依据:Dermatitis, 2018)
- CIR结论:安全浓度≤0.6%,但建议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06)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因"甲醛恐惧"被部分品牌弃用,但仍存在于低成本配方和专业防腐系统中 (来源:EWG市场分析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尽管具有可靠防腐效能,但面临新型防腐剂(如乙基己基甘油)的替代压力。未来可能限于非驻留型产品应用 (行业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