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 二钾
EDTA 二钾

中文名:EDTA 二钾
英文名:DIPOTASSIUM EDTA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EDTA 二钾 (Disodium EDTA)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Disodium EDTA
- CAS号: 6381-92-6
- 化学式: C10H14N2Na2O8·2H2O
- IUPAC名称: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二水合物
来源与生产
EDTA二钾是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氢氧化钠中和反应合成的螯合剂,工业级纯度≥99%。化妆品中通常使用医药级或食品级规格(注:需符合《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杂质限值要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金属离子螯合 | 通过四个羧基和两个氨基与Ca2+/Mg2+/Fe3+等形成稳定水溶性络合物 | ★★★★★ (充分证实) | 可有效阻断金属离子参与的氧化反应(参考:J. Cosmet. Sci. 2003) | 0.1-0.5% |
防腐增效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稳定性(通过剥夺维持膜结构的二价离子) | ★★★★ (体外实验证实) | 与苯氧乙醇联用可使防腐效率提升3-5倍(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5) | 0.05-0.2% |
促进渗透 | 可能暂时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理论推测) | ★★ (有限证据) | 仅个别研究显示0.5%浓度可增强亲水性成分穿透(注:需更多人体实验验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螯合剂 | EDTA二钾本体 | 白色结晶粉末,pH 4-6(1%水溶液),logP=-4.3(极端亲水) |
相关衍生物 | EDTA-金属络合物 | 稳定性常数:Fe3+(25.1) > Cu2+(18.8) > Ca2+(10.6) |
关键化学特性
- 螯合能力: 每分子可结合1个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
- pH稳定性: 有效pH范围2-11(强酸条件下会质子化失效)
- 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20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清洁产品: 防止硬水离子与表面活性剂沉淀(0.1-0.3%)
- 抗氧化体系: 与VC/VE联用阻断Fenton反应(注:需维持酸性环境)
- 防腐系统: 与苯甲酸类/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复配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原理 | 推荐比例 |
---|---|---|
苯氧乙醇 | EDTA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增强苯氧乙醇渗透 | 1:5-1:10 |
抗坏血酸 | 螯合铜/铁离子抑制VC氧化 | 0.1% EDTA+5-15% VC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2%)(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 未稀释粉末可能致敏,配方中通常无刺激(依据:OECD 439测试)
- 环境影响: 生物降解性差(需污水处理)
使用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Ca/Mg制剂直接混合(如海泥面膜)
- 开放性伤口慎用(可能干扰愈合相关金属离子)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分析
- 科学型品牌: 强调"稳定活性成分"的技术作用
- 纯净美妆: 常被剔除(因环保争议)(注:实际替代品如谷氨酸二乙酸四钠成本较高)
消费者调查
2023年问卷显示:仅12%消费者能正确识别EDTA作用,47%将其误认为"防腐剂"(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的螯合剂,EDTA二钾在配方稳定性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面临环保升级压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
- 开发生物可降解螯合剂替代方案
- 纳米载体技术减少EDTA用量
- 针对微量金属离子敏感型活性物的精准螯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