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 二铵
EDTA 二铵
中文名:EDTA 二铵
英文名:DIAMMONIUM EDTA
别名:乙二胺四乙酸二铵
安全性:
1
功效:螯合剂
成分简介
EDTA二铵是一种螯合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稳定剂和防腐增强剂。它的核心作用是结合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防止这些离子催化氧化反应,从而避免产品变色、变质或失效。这有助于延长产品保质期,保持配方的稳定性。此外,EDTA二铵能增强其他防腐剂的效果,提升整体防腐性能,并在清洁产品中辅助软化水,提...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EDTA 二铵 (Disodium EDTA)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Disodium EDTA
- 化学名称: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
- CAS号: 139-33-3
- 分子式: C10H14N2Na2O8·2H2O
来源与历史背景
EDTA二铵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二钠盐形式,最早于1935年由奥地利科学家Ferdinand Münz合成,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和化妆品领域 (参考: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0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金属离子螯合 | 通过六个配位点与Ca2+、Mg2+、Fe2+/3+等形成稳定水溶性复合物 | ★★★★☆ (充分证实) | 可有效阻断金属离子参与的氧化反应和酶促反应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5) | 0.1-1% |
| 配方稳定 | 防止金属离子导致的脂质氧化和活性成分降解 | ★★★★☆ (充分证实) | 在维生素C、E配方中显著延长保存期限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2) | 0.05-0.2% |
| "促进渗透" | 理论上可能通过破坏角质层金属离子桥 | ★☆☆☆☆ (有限证据) | 体外实验显示可能增强某些活性物渗透,但人体数据不足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氨基多羧酸盐 | EDTA二铵 | 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1g/7mL),pH 4-6(1%水溶液) |
| 相关衍生物 | EDTA四钠、EDTA三钠 | 不同解离状态影响螯合能力和pH适应性 |
关键化学特性
- 螯合常数: logKf (Ca2+) = 10.7,logKf (Fe3+) = 25.1
- pH稳定性: 有效pH范围2-11,强酸/碱条件下可能水解
- 光稳定性: 优异,无光降解风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清洁产品: 皂基/阴离子体系(防止皂垢沉积)
- 抗氧化配方: 与维生素C/E、多酚类协同
- 染发产品: 稳定氧化染料(常用浓度0.2-0.5%)
增效组合
- 抗氧化系统: 螯合Fe/Cu离子阻断Fenton反应,提升维生素效能
- 防腐增效: 与苯氧乙醇等联合使用可降低防腐剂用量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在≤2%浓度下用于停留型产品是安全的 (参考:CIR 2002, 2016复审确认)
- 生态毒性: 生物降解性差(需污水处理)
使用注意事项
- 敏感肌: 高浓度可能引起刺激(>1%)
- 眼部产品: 避免接触角膜(可能影响上皮修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配方辅助成分存在,近年因"纯净美容"运动面临争议。实际风险被过度放大,专业界普遍认为其风险效益比良好 (依据:Dermatitis, 2021)。
7. 总结与展望
EDTA二铵作为经典螯合剂,在配方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开发生物可降解替代物(如谷氨酸二乙酸四钠)
- 精准控制用量(通过微胶囊化等技术)
注:本报告基于公开研究数据,具体配方应用需结合实际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