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77947

CI 77947

CI 77947
中文名:CI 77947
英文名:CI 77947
别名:
安全性:
2
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收敛, 防晒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CI 77947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CI 77947是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INCI)中氧化锌(Zinc Oxide)的着色剂编号,其化学式为ZnO,CAS号为1314-13-2。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锌矿(如红锌矿)经提炼纯化,但化妆品级原料多为合成制备 (参考: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2022)
  • 合成方法:主要通过直接法(锌锭氧化)或间接法(碳酸锌高温分解)制备,纳米级氧化锌需额外物理或化学粉碎工艺 (依据: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物理防晒 反射/散射UVB及UVA(尤其280-400nm),纳米颗粒可部分吸收紫外线 ★★★★★ (充分证实) SPF值与粒径和分散性强相关,纳米化后透明度提升但需注意团聚效应 (依据: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 Photomedicine, 2019) 5-25% (防晒产品)
抗菌抗炎 锌离子释放干扰细菌膜完整性,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下调TNF-α和IL-6表达 ★★★☆☆ (临床证实但机制待完善) 体外对痤疮杆菌MIC约50μg/mL,纳米颗粒渗透性更佳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16) 0.1-2% (抗痘产品)
皮肤屏障修复 可能通过促进丝聚蛋白合成增强角质层凝聚力 ★★☆☆☆ (初步研究)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锌依赖酶参与屏障修复 *注:需更多人体验证* (来源: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8)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无机金属氧化物 氧化锌(ZnO) 白色粉末,熔点1975℃,不溶于水,pH中性(悬浮液pH~7.4)
纳米颗粒形态 粒径20-200nm(需表面修饰) 比表面积增大导致活性增强,但可能增加穿透风险 (参考:SCCS/1489/12意见书)
杂质控制 铅≤20ppm,砷≤3ppm 符合FDA 21CFR73.2991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配方类型

  • 防晒产品:与二氧化钛复配扩展UV防护谱(ZnO主攻UVA,TiO2强化UVB)
  • 抗痘制剂:与烟酰胺(协同控油)或水杨酸(增强渗透)组合
  • 婴儿护臀霜:高浓度(10-40%)与凡士林协同形成物理屏障

关键协同成分

  • 二氧化钛:提升SPF值且减少ZnO用量
  • 硅油包覆:改善纳米ZnO分散性并降低皮肤渗透
  • 红没药醇:中和ZnO可能的干燥效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用于非吸入产品,纳米形态需额外评估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2)
  • 潜在风险:
    • 吸入性粉末可能致肺损伤(仅限生产环节)
    • 纳米颗粒穿透受损皮肤的理论担忧 *注:现有研究未显示系统性吸收*

适用人群

  • 推荐:敏感肌(低刺激性)、油痘肌(控菌)、孕妇/儿童(物理防晒首选)
  • 慎用:对锌过敏者(罕见)、开放性伤口部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氧化锌在消费者端主要被认知为:

  • "天然安全防晒" (注:实际为合成原料,但相比化学防晒剂更少引致过敏)
  • "婴儿护理标志成分"(占护臀霜市场83%) (来源:Euromonitor 2023)
  • "纳米争议"导致部分品牌标注"非纳米"作为营销点

7. 总结与展望

CI 77947作为多效成分,其防晒和抗菌功能已获充分验证,但纳米形态的长期安全性仍需更多追踪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表面改性技术提升纳米ZnO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与生物活性成分(如抗氧化剂)的智能复合体系
  • 环保制备工艺降低碳足迹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