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五肽-1
sh-五肽-1

中文名:sh-五肽-1
英文名:SH-PENTAPEPTIDE-1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SH-五肽-1 (SH-Pentapeptide-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almitoyl Pentapeptide-4 (棕榈酰五肽-4),商品名常标注为 Matrixyl® 或 SH-Pentapeptide-1
分子结构与特性
氨基酸序列:Palmitoyl-Lys-Thr-Thr-Lys-Ser
分子量:~679.9 Da
外观:白色至类白色粉末
溶解性:水溶性 (建议配方pH 5-7)
来源与发展历史
• 1990年代由法国原料公司Sederma(现属国际香料公司IFF)基于对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仿生研究开发
• 首个商业化的信号肽类抗皱成分,开创了"仿生肽"护肤新类别
• 名称中"SH"代表"Signal-Hormone",强调其细胞信号传导机制
• 专利保护期已过,现为通用原料
(来源:IFF公司技术文档;J. Cosmet. Sci., 200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刺激胶原蛋白合成 | 激活成纤维细胞表面整合素受体,触发TGF-β信号通路,上调I型、III型胶原基因表达 | ★★★★☆ (强体外+临床) |
体外成纤维细胞实验显示胶原合成↑140%;8周临床测试皱纹深度↓45% | 3-10 ppm |
减少皱纹深度与密度 | 通过增加真皮基质密度改善皮肤支撑结构,配合促进纤维连接蛋白合成 | ★★★★☆ | 双盲对照试验(n=93)显示12周后鱼尾纹面积↓27%,皮肤弹性↑14% | ≥5 ppm |
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 促进层粘连蛋白-5和兜甲蛋白合成,增强表皮-真皮连接(DEJ) | ★★★☆☆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DEJ结构密度↑35%,经皮水分流失(TEWL)↓18% | 5-8 ppm |
抗氧化保护 | 间接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UV诱导表达 | ★★☆☆☆ | 体外研究显示可降低UVB诱导的胶原降解率约22% | ≥8 ppm |
(证据评级依据:★=理论推测/单研究;★★=初步体外证据;★★★=多体外/离体模型证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SH-五肽-1通过其棕榈酰疏水端锚定细胞膜,五肽序列模拟胶原蛋白α1链C末端片段(KTTKS)。该片段作为配体与成纤维细胞膜上的跨膜整合素受体(α2β1型)特异性结合,激活下游SMAD信号通路,最终导致:
- TGF-β1表达↑:关键胶原合成调控因子
- COL1A1/COL3A1基因转录↑:I型及III型胶原mRNA水平提升
- 纤连蛋白(FN1)合成↑:增强细胞-基质粘附
(机制依据:J Invest Dermatol. 2003;121:12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活性肽序列 | Lys-Thr-Thr-Lys-Ser (KTTKS) | 分子量:575.6 Da 等电点(pI):10.2 |
受体识别域,决定生物活性特异性 |
修饰基团 | 棕榈酰基(C16:0) | 饱和脂肪酸链 | 增强细胞膜渗透性,延长半衰期(游离肽t1/2<2h→修饰后>8h) |
稳定化成分 | 甘油/丁二醇(商业制剂) | 多元醇溶剂 | 防止肽链水解和氧化,保持溶液稳定性 |
结构活性关系(SAR)
- 赖氨酸(K)位置:N端Lys的ε-氨基棕榈酰化对细胞穿透至关重要
- 苏氨酸(T)保守性:Thr2-Thr3双羟基结构介导氢键结合
- 丝氨酸(S)磷酸化位点:C端Ser可能受激酶调控影响活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精华:最佳载体(pH 5.5-6.5)
- O/W乳液:需避免高温乳化(>70℃导致肽降解)
- 凝胶剂型:注意离子型增稠剂可能影响渗透
- 免洗型面膜:延长接触时间增强功效
配伍禁忌
- 强酸性环境(pH<4):导致肽链水解
- 高浓度螯合剂(EDTA>0.5%):破坏整合素受体结合
- 氧化性成分(如高浓度VC):可能引起脱酰胺反应
协同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临床效果提升 |
---|---|---|
视黄醇衍生物 | 激活RAR受体增强胶原转录,互补信号通路 | 胶原合成↑210% (vs 单用↑140%) |
维生素C (抗坏血酸葡糖苷) | 提供羟化反应底物,稳定新合成胶原 | 皮肤紧致度提升+32% |
乙酰基八肽-3 | 双重靶向TGF-β/SMAD通路不同节点 | 皱纹改善速度提升40% |
透明质酸交联聚合物 | 形成水合膜促进透皮,即时填充效应 | 短期肤感满意度↑65% |
(数据来源:Int J Cosmet Sci. 2010;32:99)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状态:认定安全(最高使用浓度10 ppm)(CIR 2016)
- 急性毒性:LD50 >2000 mg/kg(大鼠经口)
- 致敏性:HRIPT测试(n=213)阳性率0.46%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
- 孕妇/哺乳期:无致畸数据,建议慎用(理论可能影响TGF-β通路)
- 炎性痤疮皮肤:可能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个案报告)
- 开放性伤口:避免使用(影响伤口愈合信号通路)
不良反应报告
- <0.1%使用者报告轻微短暂性刺痛(与溶剂相关非肽本身)
- 3例接触性荨麻疹报告(怀疑与杂质相关)
- 无系统性毒性报道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抗衰产品:精华(72%)、眼霜(18%)、面霜(10%)
- 敏感肌适用抗老:作为"A醇替代"概念推广
- 微整形伴侣:联合射频/激光术后修复产品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74%抗衰消费者识别"五肽"为有效成分
- 功效期望:细纹改善(68%) > 紧致度(22%) > 光泽感(10%)
- 使用痛点:见效慢(45%) > 价格高(30%) > 搭配复杂性(15%)
宣称监管重点
- 允许宣称:"减少皱纹外观","改善皮肤紧致度"(需提供临床证据)
- 禁止宣称:"替代肉毒杆菌","逆转衰老"(医疗宣称违规)
- 欧盟SCCS意见:需标注"含肽类物质"(潜在内分泌干扰争议证据不足)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机制明确性:首个靶向整合素受体的商业化信号肽
- 安全性谱优异:20年应用历史中严重不良反应极罕见
- 配方普适性:兼容各类剂型且稳定性良好
技术局限
- 透皮效率瓶颈:仅约0.3%有效剂量到达真皮层
- 起效延迟性:需持续使用≥8周才显现效果
- 活性构象维持:液态配方中二级结构稳定性随时间下降
前沿进展
- 纳米载体技术:脂质体包裹使透皮率提升至2.1%(J Control Release. 2021)
- 肽结构优化:环化修饰(如cyclo-KTTKS)增强受体结合亲和力
- 生物传感器应用:实时监测成纤维细胞响应开发精准剂量系统
专家总结
SH-五肽-1作为多肽类抗衰成分的里程碑式突破,其通过信号传导刺激胶原合成的机制已获充分验证。在3-10ppm浓度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轻中度皮肤老化迹象,尤其适合作为维A醇替代方案用于敏感肌抗衰。未来需通过递送系统创新解决透皮瓶颈,并探索其与表观遗传调控剂的协同效应。成分宣称应严格遵循"改善皱纹外观"等实证功效,避免过度医疗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