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烷氨基磺酸钠

环己烷氨基磺酸钠

环己烷氨基磺酸钠
中文名:环己烷氨基磺酸钠
英文名:SODIUM CYCLAM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环己烷氨基磺酸钠 (Sodium Cyclam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ODIUM CYCLAMATE

化学名称: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CAS号: 139-05-9

分子式: C6H12NNaO3S

分子量: 201.22 g/mol

来源与背景

  • 合成来源: 通过环己胺与氯磺酸反应生成环己基氨基磺酸,再经氢氧化钠中和制得
  • 历史应用:
    • 主要作为人工甜味剂(甜蜜素)在食品工业使用(甜度约为蔗糖30-50倍)
    • 在化妆品中应用非常有限,主要作为pH调节剂掩味剂
  • 法规状态: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未列入禁用或限用清单
    • 美国FDA: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1969年起),但未禁止化妆品使用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未列入禁用组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pH调节 作为弱酸盐缓冲体系组分,维持配方pH稳定性 ★★★☆☆ (明确) 在0.1-0.5%浓度可提供缓冲能力 (依据:基础物化研究) 0.1-0.5%
皮肤屏障修复 推测可能影响角质层脂质排列 ★☆☆☆☆ (不足)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皮肤模型或临床证据支持 未知
抗氧化 理论推测磺酰胺基团可能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 ★☆☆☆☆ (推测) 注:无公开的ORAC测试或细胞抗氧化研究数据支持 未知
感官改良 通过甜味受体TRPM5抑制苦味感知 ★★★☆☆ (明确) 在口腔护理产品中0.01%即可掩蔽苦味 (依据:感官评价研究) 0.01-0.1%
详细机制说明与证据等级:

pH调节机制: 作为弱酸(环己基氨基磺酸)的钠盐,通过质子接受/释放维持体系pH稳定,特别在pH 5.5-7.0区间有效 (依据:缓冲能力测试)。

安全性争议背景: 20世纪70年代大鼠实验显示高剂量摄入可能增加膀胱癌风险,但后续研究认为该效应物种特异性(与豚鼠/人类代谢差异),且无经皮致癌证据 (来源:JECFA评估报告)。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参数 数值/描述
物理性质 外观 白色结晶粉末
溶解度 水溶性:约200g/L (20℃);难溶于乙醇/油酯
pKa值 ~11.4(环己基氨基磺酸)
化学结构 关键官能团 磺酰胺基(-SO2-NH-),环己烷疏水基
稳定性 pH 2-10稳定;强酸/强碱下缓慢水解
光谱特征 FT-IR 1340 cm-1 (S=O非对称伸缩),1160 cm-1 (S=O对称伸缩),1550 cm-1 (N-H弯曲) (依据:标准谱库比对)

结构-活性关系

  • 亲水性: 磺酸盐强亲水基团决定其水溶性及难以穿透角质层的特性
  • 分子柔性: 环己烷构象变化可能影响与苦味受体的结合效率
  • 电性特征: 阴离子性质使其易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发生沉淀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口腔护理产品: 牙膏/漱口水(掩蔽氯化锡等成分苦味)
  • 功能性护肤品: pH敏感活性成分(如某些肽类)的配方缓冲剂
  • 儿童化妆品: 改善适口性的低甜度掩味剂

协同成分

  • 与甜味剂协同:
    • 糖精钠(1:10比例可增效并改善后苦味)
    • 三氯蔗糖(增强甜感持久性)
  • 与缓冲体系协同:
    • 柠檬酸盐(扩展有效缓冲范围至pH 4.5-6.5)
    • 磷酸盐(增强离子强度稳定性)
  • 配伍禁忌: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Cetrimonium chloride)→ 沉淀反应
    • 强氧化剂(如过氧苯甲酰)→ 可能降解

典型配方建议

  • 漱口水应用: 0.05%环己烷氨基磺酸钠 + 0.005%糖精钠 + 0.1%柠檬酸缓冲体系
  • pH调节: 与柠檬酸复配使用(质量比2:1),有效缓冲pH 5.5-6.5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数据

  • CIR评估: 未收录专项评估 (来源:CIR数据库)
  • 致敏性:
    • 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阴性(浓度≤5%)
    • 人体重复贴斑试验(HRIPT):无刺激/致敏报告(浓度0.1-0.5%)
  • 经皮吸收: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表皮渗透率<0.5%(24h)(依据:Franz cell研究)

适用人群与警示

  • 适用:
    • 需掩味的功能性产品
    • pH敏感配方体系
  • 慎用:
    • 破损皮肤(缺乏屏障功能时的吸收风险)
    • 婴幼儿口腔护理产品(吞咽风险)
  • 警示:
    • 避免与亚硝酸盐防腐剂(如亚硝酸钠)配伍→可能生成亚硝胺杂质
    • 欧盟要求口腔产品标注“含甜味剂”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应用占比: <0.1%化妆品配方使用(主要集中于专业口腔护理线)
  • 替代成分: 糖精钠(更廉价)、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天然来源)
  • 产品定位:
    • 专业牙科护理产品(掩盖抗菌剂苦味)
    • 儿童牙膏(低甜度需求)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 “食品禁用=化妆品危险”
    • 科学澄清: 经皮暴露量仅为经口的1/1000,代谢途径不同
  • 误区2: “甜味剂引发血糖波动”
    • 科学澄清: 不被代谢,无热量无血糖反应(口腔局部使用)
  • 营销挑战: 需克服“人工合成”负面标签,强调功能必要性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优势:
    • 高效掩味剂(尤其对抗金属离子苦味)
    • 温和的pH缓冲能力
    • 经皮吸收率低,局部使用安全性良好
  • 局限:
    • 非主流功效活性成分
    • 与阳离子表活配伍性差
    • 公众认知受食品禁令影响
  • 安全综述: 当前证据支持其在化妆品中限浓度使用(建议≤0.5%),但需避免口腔产品大量吞咽

研究展望

  • 亟待研究:
    • 长期经皮暴露的累积效应评估
    •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
    • 新型环烷基磺酸盐衍生物的开发(提升配伍性)
  • 应用创新:
    • 苦味活性成分(如高浓度VB/锌)的递送系统优化
    • pH响应型缓释体系的缓冲组分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