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胺
环己胺
中文名:环己胺
英文名:CYCLOHEXYLAMINE
别名:环己基胺
安全性:
5
功效:酸碱调节
成分简介
环己胺(Cyclohexylamine)是一种有机胺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pH调节剂和乳化剂。它帮助维持产品的酸碱平衡,确保配方稳定性,并改善质地,使成分更易混合。此外,它可能作为中和剂用于调整酸性或碱性成分,增强产品功效,例如在清洁剂或乳液中。然而,环己胺可能对敏感皮肤有刺激性,建议使用...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环己胺 (Cyclohexylamin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INCI名称: Cyclohexylamine
化学名: 环己胺
分子式: C6H13N
CAS号: 108-91-8
分子量: 99.17 g/mol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环己胺并非天然存在于化妆品原料中,其来源包括:
- 工业合成: 主要通过环己酮催化还原胺化制得 (H2/NH3体系,Ni或Co催化剂)
- 杂质来源: 作为环己基氨基磺酸盐防腐剂的分解产物存在 (参考:JECFA, 2006)
- 功能定位: 主要作为化学合成中间体,非主流功效成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环己胺在化妆品中无直接皮肤功效证据,其相关机制主要基于化学性质推测: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pH调节 | 碱性物质中和酸性体系 (pKb=3.34) | 高 (化学性质明确) | 可提升配方pH值,但非化妆品首选碱剂 | 0.1-1% |
| *抗菌辅助*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 | 低 (体外推测) | 体外显示对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无皮肤微生物组数据 (来源:工业防腐研究) | 未知 |
| *促渗透* | 理论推测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 | 极低 (无实验证据) | 注:仅为结构相似性推测,无透皮研究支持 | 不适用 |
*注:抗菌与促渗透宣称缺乏化妆品相关人体证据,主要见于工业文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特性类别 | 参数 | 数值/描述 |
|---|---|---|
| 物理化学性质 | 外观 | 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
| 气味 | 强烈鱼腥胺味 | |
| 溶解度 |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 |
| 沸点 | 134-135°C | |
| 反应特性 | 碱性强度 | pKb = 3.34 (强有机碱) |
| 反应活性 | 易与羧酸/CO2/金属离子反应 | |
| 稳定性 | 空气中吸收CO2生成碳酸盐 | |
| 关键杂质 | 二环己胺 (Dicyclohexylamine) - 主要副产物 (需控制<0.5%)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限制
- 非主流功效成分: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杂质监控,非主动添加
- pH调节替代品:三乙醇胺/氨甲基丙醇更安全有效
- 配方兼容性问题:
-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沉淀
- 促进酯类成分水解
- 导致配方变色 (氧化产物)
协同/拮抗效应
- 拮抗抗氧化剂:加速维生素C/E氧化降解
- 金属螯合作用:可能降低EDTA等螯合剂效能
- 推测协同:理论上可增强季铵盐防腐剂,但无配方数据支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状态:未单独评估,作为环己基氨基磺酸盐杂质被审查 (CIR 2006)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口服) = 710 mg/kg (ECHA)
- 皮肤刺激性:
- 兔模型显示中度至重度刺激
- 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TEWL值升高)
- 致敏风险:豚鼠试验显示潜在致敏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欧盟限值:作为杂质≤0.5% (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 (EC No 1223/2009 Annex III)
- 禁用人群:
- 敏感/屏障受损肌肤
- 眼部及粘膜产品
- 婴幼儿产品
- 暴露风险:吸入毒性高于经皮吸收 (蒸气刺激呼吸道)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非商业成分:无化妆品品牌主动添加推广
- 主要关注点:作为环己基氨基磺酸盐的降解标志物
- 检测标准:ISO 17294 (LC-MS/MS检测痕量)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胺"误解:与植物生物碱混淆,实为合成化学品
- 过度恐慌:痕量存在时风险可控,无需"零容忍"
- 替代品需求:推动环己基氨基磺酸盐替代防腐剂开发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非功效成分:无可靠证据支持其化妆品功效宣称
- 安全风险:具明确皮肤刺激性及潜在致敏性
- 监管重点:作为杂质控制,欧盟限值≤0.5%
- 配方缺陷:存在兼容性及稳定性问题
未来展望
- 痕量检测技术:开发更灵敏的现场快检方法
- 降解机制研究:明确环己基氨基磺酸盐的转化条件
- 替代防腐体系:推动苯甲酸盐/山梨酸盐升级配方
- 暴露评估:完善长期低剂量经皮吸收数据 (当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