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硅氧烷
环己硅氧烷
中文名:环己硅氧烷
英文名:CYCLOHEXASILOXANE
别名:D6、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溶剂、肤感调节剂
成分简介
环己硅氧烷是一种挥发性硅基化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在护肤品中,它作为溶剂和载体,帮助产品快速蒸发,留下光滑、不油腻的肤感,同时改善质地,促进其他活性成分均匀吸收。在化妆品如粉底、防晒霜中,它增强延展性和持久性,使涂抹更顺滑,减少粘腻或厚重感,提升用户体验。总体而言,它主要起到优化产品触感和性能...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环己硅氧烷 (Cyclohexasiloxan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Cyclohexasiloxane (D6)
化学式: C12H36O6Si6
CAS号: 540-97-6
来源与制备
通过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缩合形成的环状硅氧烷,经分馏纯化获得。工业级原料需通过分子蒸馏达到化妆品级纯度 (依据:有机硅化学合成工艺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挥发性载体 | 低表面张力(19mN/m)快速铺展,蒸发时带走热量产生清凉感 | ★★★★☆ (充分证实) | 蒸发速率0.8g/m²/h (25℃),促进活性物渗透 (参考:J. Cosmet. Sci. 2007) | 5-30% |
| 肤感调节剂 | 分子量低(444.9g/mol)且无极性,填充角质间隙降低摩擦系数 | ★★★★★ (充分证实) | 皮肤摩擦系数降低42% vs 对照组 (依据:皮肤生物力学研究) | 2-15% |
| 防水膜形成 | 蒸发后在皮肤表面形成均一硅氧烷网络 | ★★★☆☆ (中度证实)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水损失减少18% (来源:体外渗透研究) | 10-25% |
| "修复屏障" | 无直接生理作用,通过填充效果模拟光滑感 | ★☆☆☆☆ (证据不足) | 注:此宣称缺乏角质细胞作用机制证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环甲基硅氧烷 | Cyclohexasiloxane (D6) |
|
| 杂质控制 | 环五硅氧烷(D5)/环七硅氧烷(D7) | 化妆品级要求:D6纯度≥97%,D5/D7≤1.5% (依据:ISO 16145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提升SPF值15-30% (通过均一膜分布)
- 彩妆底漆:与环五硅氧烷(D5)复配降低粘腻感
- 精华液:携带维C衍生物提升透皮率1.8倍
- 气雾剂产品:推进剂相容性优于碳氢化合物
协同增效组合
- + 二氧化硅:抑制硅油迁移,延长持妆时间
- + 挥发性烷烃:调节蒸发曲线,避免冷却刺激
- + 硅弹性体:形成哑光绒感复合膜 (3:1比例)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15%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欧盟SCCS:淋洗类产品无限制,驻留类≤0.1% (依据:SCCS/1647/22意见书)
适用性限制
- 避免人群:受损屏障皮肤(可能诱发刺痛)
- 环境争议:生物累积性证据(logP=8.1)(来源:ECHA评估数据)
- 配伍禁忌:强极性活性物(如纯维C)可能析出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线应用:80%奢华粉底液的核心载体
- "无油"宣称:替代植物油解决致痘性问题
- 环境标识变化:加拿大已禁用于驻留产品(2024)
消费者误区
- "堵塞毛孔":实际致痘性评级0(兔耳试验)
- "皮肤吸收":分子量>500Da,透皮率<0.01% (依据:离体皮肤渗透研究)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唯一同时满足挥发性、铺展性、相容性的硅载体
- 配方效率:降低乳化剂用量30-50% (W/O体系)
- 局限性:环境持续性争议限制长期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
- 改性方向:苯基/氨基改性提高极性相容性
- 绿色替代:生物基MCT油复配碳酸二乙酯
- 精准控制:微胶囊化降低挥发性损失50% (注:实验室阶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