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草提取物

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提取物

鸡骨草提取物
中文名:鸡骨草提取物
英文名:ABRUS CANTONIENSIS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提取物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BRUS CANTONIENSIS EXTRACT (常简写为 Abrus Cantonensis Extract)

植物来源与特征

源自豆科相思子属植物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Hance),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传统中医药中全草入药,现代化妆品主要采用其茎叶水提或醇提物

提取工艺关键点

  • 主流方法:水/乙醇混合溶剂提取(比例通常为70-80%乙醇)
  • 温度控制:低温回流提取(50-60℃)以保护热敏性成分
  • 关键步骤:必须包含相思子毒蛋白去除工艺(如:分子筛过滤、选择性沉淀)(安全要求:需提供毒蛋白残留检测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护 清除ROS/RNS自由基;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SOD, CAT)表达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在HaCaT细胞模型中显示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EC50=42μg/mL)(J Ethnopharmacol 2011) 0.5-2%
抗炎舒缓 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TNF-α、IL-6、COX-2等促炎因子表达 ★★★
(体外/动物模型)
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产生(抑制率>70% @100μg/mL)(Int Immunopharmacol 2016) 0.5-3%
美白亮肤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竞争性抑制);干扰MITF转录因子调控 ★★☆
(体外研究)
酪氨酸酶抑制率38.2%@1mg/mL,弱于熊果苷但具多靶点特性(Phytother Res 2015) 1-5%
屏障修复 上调丝聚蛋白(FLG)、兜甲蛋白(LOR)表达;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
(离体皮肤模型)
在UV损伤皮肤模型中增加角质层完整性20-30%(厂商体外数据) 2-5%
抗衰老(厂商宣称)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抗氧化间接抑制MMPs;尚无直接证据
(理论推测)
注:缺乏胶原蛋白刺激或抗皱功效的临床证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贡献
黄酮类 Abruquinones (A/B/D/I)
木犀草苷
夏佛塔苷
脂溶性;UV吸收峰280-350nm 主要抗氧化/抗炎载体(占活性60%以上)
三萜皂苷 Abrusosides A-D
Cantoniensistrienoside
表面活性;水溶性 抗炎、免疫调节及乳化协同作用
生物碱 次黄嘌呤核苷
胆碱
水溶性;pH敏感 细胞代谢调节(潜在屏障修复)
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
鼠李糖复合物
高分子量;粘度增强 成膜保湿;可能增强活性物渗透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兼容性要点

  • pH稳定性:适宜pH 4.5-7.0,强酸/碱环境导致黄酮类降解
  • 热稳定性:≤60℃(高温加速皂苷水解)
  • 配伍禁忌: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Cu²⁺)配伍(氧化催化)

推荐应用剂型

  • 首选:水基精华(0.5-3%)、凝胶(1-2%)、乳液(1-3%)
  • 次选:膏霜(需防相分离,建议≤2%)
  • 避免:无水体系(溶解度限制)

协同增效组合

  • 抗氧化增效:+ 麦角硫因(协同激活Nrf2通路)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抑制不同炎症靶点)
  • 美白增效:+ 光甘草定(双重酪氨酸酶抑制)
  • 稳定性提升:+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毒理学:规范提取物LD50>2000mg/kg(大鼠经口)(前提:完全去除相思子毒蛋白)
  • 致敏性:斑贴试验阴性率>98%(n=210,厂商数据)
  • 光毒性:3T3 NRU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禁用人群:孕妇(缺乏安全性数据);豆科植物过敏者
  • 风险警示:必须要求供应商提供相思子毒蛋白残留检测报告(HPLC-MS/MS检测限≤0.1ppm)
  • 法规状态:中国已收录《化妆品已使用原料目录》(2021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核心定位:中高端"汉方植萃"线抗氧化/抗炎成分
  • 价格区间:原料成本$80-150/kg(10:1标准提取物)
  • 宣称热点:"岭南秘方"、"肝护概念跨界护肤"(注:后者为营销概念,缺乏皮肤生理学依据)

消费者认知现状

  • 认知度:较低(<15%消费者知晓)(2023美妆成分调研)
  • 教育难点:需与剧毒"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严格区分
  • 信任建立:依赖第三方功效认证(如:抗氧化指数ORAC测试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评估

  • 核心优势:独特黄酮组合(Abruquinones)提供多靶点抗炎/抗氧化活性
  • 功效短板:美白/抗皱功效证据较弱;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
  • 安全关键:毒蛋白去除工艺决定安全性,需严格供应链审核

未来研究方向

  • 功效深化:开展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尤其针对敏感肌改善)
  • 工艺创新:开发标准化活性标志物(如:Abruquinone B)定量控制
  • 剂型突破:纳米载体包封提高生物利用度
  • 生态价值:可持续种植认证以应对野生资源短缺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