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桑叶提取物
鸡桑(MORUS BOMBYCIS)叶提取物

中文名:鸡桑叶提取物
英文名:MORUS BOMBYCIS LEAF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鸡桑(MORUS BOMBYCIS)叶提取物 -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物种分类
INCI名称: Morus Bombycis Leaf Extract
植物学来源: 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植物鸡桑(Morus bombycis Koidz.)的叶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韩国、日本、中国)
传统应用与现代提取
传统用于养蚕业(蚕的主要食源)和东亚传统医学(清热明目)。现代化妆品采用溶剂萃取技术:
- 常用溶剂:水、乙醇、1,3-丁二醇或混合溶剂
- 标准化工艺:通常控制固含量在1-5%,关键活性物浓度0.1-1%
- 提取物形态:深绿色至棕褐色液体,具特征性草本气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SOD/GPx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强证据) | DPPH清除率IC₅₀≈0.05mg/mL (2018 J. Ethnopharmacol) | 0.1-1% |
酪氨酸酶抑制 | 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下调MITF表达 | ★★★☆☆ (体外/斑马鱼模型) | 蘑菇酪氨酸酶抑制率>70% (1mg/mL) (2020 Cosmetics) | 0.5-2%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COX-2表达 | ★★★☆☆ (体外/小鼠模型) | LPS诱导巨噬细胞NO抑制率82% (100μg/mL) (2019 Biomolecules) | 0.2-1% |
屏障修复强化 | 促进丝聚蛋白/兜甲蛋白表达,增加神经酰胺合成 | ★★☆☆☆ (初步体外证据) | 角质形成细胞中FLG表达↑1.8倍 (0.1%) (厂商数据需验证) | 0.5-3% (推测) |
抗光老化 | 抑制MMP-1/MMP-3,保护胶原蛋白 | ★☆☆☆☆ (有限证据) | UVB照射成纤维细胞中胶原I保护率~30% (体外预实验) | 未知 |
*注:抗光老化宣称需更多人体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贡献 |
---|---|---|---|
黄酮类 | 芦丁、异槲皮苷、桑色素 | 水溶性,pH敏感(3-8稳定) | 抗氧化主力(占活性70%),酪氨酸酶抑制 |
多酚酸 | 绿原酸、没食子酸 | 光热敏感,易氧化 | 抗炎、抗菌协同,增强自由基清除 |
生物碱 | 1-脱氧野尻霉素(DNJ) | 高水溶性,热稳定 | 糖基化抑制(潜在抗糖化) |
多糖 | 果胶、阿拉伯半乳聚糖 | 高分子量,增稠性 | 保湿膜形成,免疫调节 |
微量元素 | Zn, Mn, Se | 无机盐形式存在 | 抗氧化酶辅因子 (贡献度待量化) |
关键活性物浓度:DNJ 0.1-0.5mg/g提取物,总黄酮≥5% (HPLC测定)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兼容性
- pH适应性: 最适pH 5.0-7.0,强酸/碱导致黄酮降解
- 热稳定性: 建议加工温度≤70°C,高温加速多酚氧化
- 防腐挑战: 含糖量高需强化防腐体系(建议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
功效协同组合
- 美白增效:
- + 熊果苷:酪氨酸酶双靶点抑制(竞争+非竞争)
- + 烟酰胺:抑制黑素小体转移(体外协同指数1.8)
- 抗氧联合:
- + 维生素C衍生物:再生氧化型黄酮(ORAC值提升2.3倍)
- + 麦角硫因:激活谷胱甘肽合成通路
剂型应用优先级
- 首选: 精华液(水基)、凝胶(卡波姆体系)、乳液(O/W型)
- 次选: 膏霜(注意乳化剂配伍性)、面膜液
- 规避: 无水配方(溶解度限制)、强氧化环境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3%)(参考:CIR 2019植物提取物综述)
- 致敏风险: 低(HRIPT测试阴性,n=50)
- 光毒性: 无(3T3 NRU光毒试验阴性)
- 致粉刺性: 兔耳试验0级(无堵塞)
使用禁忌
- 慎用人群: 桑科植物过敏史者(交叉过敏率约0.3%)
- 配伍禁忌: 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Cu²⁺催化氧化)
- 孕期注意: 缺乏足够生殖毒理数据,建议避免高浓度(>2%)
稳定性保障措施
- 必需添加螯合剂(EDTA二钠 0.1%)
- 避光包装(琥珀瓶/铝管)
- 配方中搭配BHT/BHA(≤0.1%)延缓氧化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赛道: 亚洲美白精华(常定位为"桑白皮提取物升级版")
- 价格区间: 中高端($30-$80/30mL)
- 宣称热点: "韩方植萃"、"蚕丝蛋白同源活性"
消费者洞察
- 认知优势: 天然来源(87%消费者认可)、文化亲和力(东亚传统)
- 常见误解: 与桑树(Morus alba)提取物功效混淆(实际DNJ含量高2.5倍)
- 市场教育缺口: 仅32%消费者了解其抗氧化主功效
代表产品
- 韩国品牌:Sulwhasoo®雪御活颜精华(复配梅花提取物)
- 日本品牌:Ishizawa Lab®美白面膜(与传明酸协同)
- 国际品牌:Fresh®红茶酵母精华液(抗氧组合)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明确优势: 多靶点抗氧化剂,美白通路明确,安全性优良
- 技术瓶颈: 活性物标准化困难(产地差异致黄酮含量波动±40%)
- 性价比: 原料成本$50-80/kg(显著低于光甘草定)
研究前沿
- 微囊化技术提升稳定性(脂质体包封率≥90%)
- 基因编辑桑树培育高DNJ品种(实验室阶段)
- 皮肤微生态调节作用探索(初步显示促进益生菌)
应用前景
- 潜力领域: 抗污染护肤品(PM2.5防护)、头皮护理(抑制5α-还原酶初步证据)
- 趋势预测: 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份额增长至$120M(CAGR 6.2%)
- 开发建议: 加强人体功效验证(尤其抗皱方向),开发冻干粉形态提升活性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