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索氯铵

苄索氯铵

苄索氯铵
中文名:苄索氯铵
英文名:BENZETHONIUM CHLORIDE
别名:
安全性: 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腐剂

成分详细分析

苄索氯铵 (Benzethonium Chlorid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苄索氯铵 (Benzethonium Chloride)

化学分类

  • 季铵盐类化合物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主要原料为二甲基苄基胺和氯代烷烃 (参考:Fiume et al., 20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菌/防腐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导致胞内物质泄漏 强证据 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真菌均有效 (依据:多项体外抗菌测试) 0.01-0.1%
清洁/去污 表面活性作用降低油脂表面张力 中等证据 主要作为辅助清洁成分 (参考:McDonnell et al., 2019,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0.05-0.2%
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推测可能与角质层脂质相互作用 极弱证据 注:此宣称缺乏临床研究支持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季铵盐阳离子 苄基二甲基[2-[2-(4-(1,1,3,3-四甲基丁基)苯氧基)乙氧基]乙基]氯化铵 分子量:448.1 g/mol,白色结晶粉末
表面活性基团 亲水铵基+疏水苯基/烷基链 临界胶束浓度(CMC): ~0.1 mM (来源:Merck Index)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防腐系统:与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复配
  • 清洁产品:洗手液、湿巾等
  • 医疗消毒:术前皮肤准备溶液 (参考:FDA OTC抗菌药物专论)

典型协同成分

  • EDTA:增强对革兰氏阴性菌效力
  • 醇类:快速杀菌协同作用
  • 注: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产生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刺激性评估

  • 眼刺激:浓度>0.1%时可能引起刺激 (依据:Draize测试数据)
  • 皮肤致敏:偶见报告,发生率<0.5% (参考:CIR最终报告2015)

使用限制

  • 欧盟SCCS建议最大使用浓度:0.1% (驻留型产品)
  • 美国FDA允许最高3% (冲洗型消毒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作为经济型防腐剂替代传统paraben类
  • 在"无添加"宣称产品中较少使用

消费者争议

部分消费者组织对其在湿巾中的使用提出安全性质疑 (来源:EWG皮肤深度数据库),但监管机构仍认为其风险可控。

7. 总结与展望

优势总结

  • 广谱抗菌且成本效益高
  • 在冲洗型产品中安全性记录良好

未来方向

  • 需更多长期使用安全性数据
  • 开发更稳定的复配体系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