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

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

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
中文名: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
英文名:C10-40 ISOALKYL ACID TRIGLYCERID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柔润剂、溶剂、肤感调节剂

成分简介

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是一种合成酯类成分,由甘油与C10至C40的异烷酸酯化而成,在护肤和化妆品中扮演多重角色。它主要作为乳化剂,帮助油相和水相混合形成稳定乳液,防止产品分离;同时作为润肤剂,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水分流失,提供柔软光滑的触感。此外,它能增加产品粘度,改善质地,使其更易涂抹...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INCI: Glyceryl Triisostearate)属于合成酯类化合物,是由甘油与C10-40碳链长度的异烷酸(iso-stearic acid)酯化形成的三酯混合物。

来源与制备

  • 工业来源:通过化学催化酯化反应合成,原料为植物或石油衍生的脂肪酸。
  • 纯度控制:需严格监测游离脂肪酸、单酯/二酯副产物残留(参考:ISO 16128化妆品天然成分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润肤剂 填充角质层脂质间隙,降低TEWL(经皮水分流失) 高(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可提升皮肤水合度达15-20%(依据:2018年J. Cosmet. Sci. 研究) 1-5%
增稠/稳定剂 非极性结构增强油相粘度 中(实验室验证) 与硅油协同可提升体系稳定性30%(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3-8%
"抗氧化辅助" 理论上可能保护脂溶性活性成分 低(体外推测) 无直接人体证据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三酯主体 甘油三异硬脂酸酯 分子量约900-1000 Da,黏度25℃时~50 mPa·s
异构体混合物 C16-18异烷酸酯占比>60% 碳链分支结构导致低结晶倾向
微量组分 单酯/二酯(<1%) 可能影响乳化性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膏状口红(提升延展性)
  • 防晒剂:增强SPF活性物的溶解
  • 护肤膏霜:W/O型乳化体系

协同成分

  • 硅弹性体:改善触感("哑光"效果)
  • 极性蜡类:调节熔点(如小烛树蜡)
  • 抗氧化剂:需配伍BHT等脂溶性稳定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1(安全,无使用限制)(参考:2016年CIR最终报告)
  • 致痘性:低(comedogenicity rating 1-2)
  • 敏感肌测试: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阴性率>95%

使用限制

避免与强氧化剂直接混合(可能引发酯键断裂)(注:工业配方经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替代天然油脂:更稳定的合成方案
  • "纯素友好"宣称:需确认原料来源

消费者教育盲区

需明确解释"异烷酸"与普通硬脂酸的结构差异(注:常见成分表误解点)

7. 总结与展望

C10-40 异烷酸甘油三酯作为多功能合成酯,其润肤性能配方兼容性已获充分验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分支结构对皮肤渗透影响的深度研究
  • 可持续生产工艺开发(如酶催化合成)

报告生成依据:CIR评估文献(2016)、厂商技术资料(2021)、期刊文献(2018-2022)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