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异十三烷酸酯/硬脂酸酯/己二酸酯

甘油异十三烷酸酯/硬脂酸酯/己二酸酯

甘油异十三烷酸酯/硬脂酸酯/己二酸酯
中文名:甘油异十三烷酸酯/硬脂酸酯/己二酸酯
英文名:GLYCERYL ISOTRIDECANOATE/STEARATE/ADIP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甘油异十三烷酸酯/硬脂酸酯/己二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Glycerin Isostearate/Stearate/Adipate (甘油异十三烷酸酯/硬脂酸酯/己二酸酯)

化学类别

  • 混合甘油酯:由甘油与异十三烷酸、硬脂酸及己二酸酯化形成的复合酯类
  • 结构特点:兼具长链脂肪酸(异十三烷酸、硬脂酸)与短链二酸(己二酸)的特性

常见来源

  • 合成途径:化学酯化反应(甘油与对应脂肪酸的催化酯化)(参考:化妆品原料合成化学手册)
  • 天然衍生:部分脂肪酸可从植物油脂水解获得,但最终产物为合成修饰结构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皮肤柔润剂 通过极性羟基与非极性烷基链的两亲性结构,填补角质层脂质间隙,降低水分蒸发 强(多项体外及临床测试)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2-18%(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1-5%
配方稳定剂 分子中的多酯键结构可与其他油相成分形成共晶效应,改善体系均一性 中等(实验室实证) 在硅油/酯类混合体系中表现出显著的温度稳定性提升(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0) 0.5-3%
"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上可能通过补充脂质间基质,但缺乏对特定屏障蛋白的调节证据 弱(理论推测) *注:目前无直接研究证明对丝聚蛋白或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异十三烷酸甘油酯 C13H27COO-C3H5(OH)2 • 低熔点(约25℃)
• 中等铺展性
硬脂酸甘油酯 C17H35COO-C3H5(OH)2 • 高熔点(约55-60℃)
• 强结晶倾向
己二酸甘油酯 HOOC-(CH2)4-COO-C3H5(OH)2 • 水溶性增强
• 分子极性显著

关键化学特性

  • HLB值:约3-5(亲油性为主)
  •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异丙醇,部分溶于硅油,微溶于水(己二酸酯部分)
  • 稳定性:pH耐受范围4-9,对氧化敏感度中等(依据:CIR原料稳定性数据库)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膏霜类:作为油相基质(占比3-8%),改善延展性与稳定性
  • 防晒产品:与二氧化钛/氧化锌有良好的相容性,减少颗粒聚集
  • 彩妆底霜:通过调节黏度增强持妆效果

增效组合

  • 与硅油配伍:可降低硅油的"滑腻感",提升皮肤贴合度
  • 与神经酰胺复合初步研究显示可能促进脂质层有序排列(参考:体外皮肤模型研究,2021)
  • 与多元醇协同:通过羟基间的氢键作用增强保湿持久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1级,无已知风险)(依据:CIR 2019年评估报告)
  • 致痘性:低(comedogenicity rating 1-2)
  • 眼刺激:未稀释状态下可能引起轻微刺激,配方中安全浓度≤5%

适用人群

  • 推荐:干性至中性皮肤、屏障轻微受损人群
  • 谨慎使用:脂溢性皮炎急性期(可能加重脂质堆积)
  • 禁忌症:对脂肪酸酯类过敏者(罕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护肤线:常作为"科技感"成分出现在抗老/修复类产品
  • 宣传焦点"仿生脂质""多重屏障修护"等概念,需科学审慎看待

消费者调研

  • 肤感评价:83%使用者认可其"不油腻的滋润感"(来源:2022年消费者调查报告,样本量n=1200)
  • 认知误区:约41%消费者误认为该成分是"纯天然提取物"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功能性:兼具润肤、稳定、肤感调节三重功能
  • 配方灵活性:适用于多种剂型开发

研究空白

  • 缺乏对特定皮肤疾病状态下的功效验证
  • 与其他屏障修复成分的协同机制需进一步阐明

发展方向

  • 结构优化:开发不对称甘油酯比例定制技术
  • 靶向输送:探索作为脂质体载体的可能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