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异硬脂酸酯
甘油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甘油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GLYCERYL ISO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甘油异硬脂酸酯(Glyceryl Isostearate)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INCI名称: Glyceryl Isostearate (甘油异硬脂酸酯)
化学分类: 脂肪酸甘油酯类(Fatty acid glycerides),具体为异硬脂酸(Isostearic acid)与甘油(Glycerin)的单酯化产物 (依据:IUPAC命名规则及CIR化妆品成分词典)
来源与制备
- 主要来源: 通过异硬脂酸与甘油的酯化反应合成,通常为植物源性(如棕榈油、椰子油衍生物)或合成来源 (参考:EFSA食品添加剂评估报告)
- 制备工艺: 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直接酯化或酯交换反应制备,可能伴随分子蒸馏纯化 (来源:工业化学合成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分子结构中同时含亲水(甘油)与疏水(异硬脂酸)基团,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强(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 在1-5%浓度可稳定O/W乳液体系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期刊研究) | 1-5% |
肤感改良 | 减少油腻感,提供丝滑涂抹性 | 中等(感官评价研究) | 通过调节结晶行为改善膏体铺展性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 0.5-3% |
屏障修复辅助 | 可能通过补充脂质间质促进屏障功能 | 初步(体外模型) | 体外研究显示可能促进角质层脂质重组 *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单异硬脂酸甘油酯 | HLB值~3.5(弱亲水性),熔点~50-55℃ |
常见伴随物 | 二异硬脂酸甘油酯、游离异硬脂酸 | 商业产品通常为混合物 (依据:HPLC分析数据) |
结构特征 | 支链脂肪酸酯 | 异硬脂酸的甲基支链赋予更低结晶度 (参考:脂质化学教科书)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化体系: 作为辅助乳化剂,常与主乳化剂(如PEG-100硬脂酸酯)联用
- 膏霜类产品: 用于改善膏体结构和涂抹性
- 防晒产品: 帮助分散无机防晒剂 (来源:配方师实践手册)
增效组合
- 与硅油配伍: 可降低硅油的"假滑"感
- 与极性蜡协同: 如小烛树蜡,优化产品熔点曲线
- 在液晶乳化体系中: 与甘油硬脂酸酯共同形成层状结构 (依据:Langmuir期刊研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1-5%用量) (参考:CIR 2016年最终报告)
- 致痘风险: 极低(comedogenicity rating 0-1)
- 眼刺激: 未稀释时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来源:OECD测试指南404)
适用人群
- 敏感肌: 通常耐受良好
- 油性皮肤: 适合(相比硬脂酸酯更轻薄)
- 禁忌症: 对酯类过敏者慎用 (依据:临床个案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重点: "轻盈质地"、"快速吸收"
- 价格区间: 中端至高端产品常用
- 绿色宣称: 部分品牌强调"植物衍生成分" *注:实际可能含合成来源*
消费者理解偏差
- 常与"甘油硬脂酸酯"混淆
- 过度期待 其"活性功效" *注:主要作为基质成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支链结构带来的配方性能优化已获充分验证,是改良传统硬脂酸酯缺点的有效选择。
研究空白: 对皮肤屏障的潜在影响机制需更多基础研究。
发展趋势: 在"轻质触感"需求驱动下,预计在防晒/BB霜等产品中应用将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