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氧化丁烯共聚物硬脂基醚
甘油/氧化丁烯共聚物硬脂基醚

中文名:甘油/氧化丁烯共聚物硬脂基醚
英文名:GLYCERIN/OXYBUTYLENE COPOLYMER STEARYL ETHER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甘油/氧化丁烯共聚物硬脂基醚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Glycerin/Oxybutylene Copolymer Stearyl Ether
化学类别: 聚醚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
来源与制备
- 合成路径: 通过甘油与氧化丁烯开环聚合后,与硬脂基醚化反应制得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 商业化来源: 主要作为功能性乳化剂/增稠剂由BASF、Croda等原料商提供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性增强 | 分子中疏水硬脂基与亲水聚醚链段形成立体屏障,阻止液滴聚集 | 强 (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 在O/W乳液中0.5-2%浓度可显著延长分层时间 | 0.5-5% |
肤感改良 | 降低体系表面张力,促进铺展;硬脂基提供丝滑触感 | 中等 (感官评价数据) | 83%受试者报告"更易涂抹"特性 (来源:厂商内部测试) | 1-3% |
保湿辅助 | 可能通过甘油残基增强水合作用 | 理论推测 | 注: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其保湿优于单纯甘油 | N/A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在乳化系统中,该共聚物的硬脂基链(C18)锚定油相,聚氧丁烯链段(POE)延伸至水相,形成立体阻隔层。动态光散射(DLS)研究显示其可使乳液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5-8mV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2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链结构 | 甘油-氧化丁烯共聚物 | 平均分子量800-1500Da,HLB值10-12 |
末端修饰 | 硬脂基醚 | 提供疏水性(logP≈6.2) |
关键参数 | 氧化丁烯重复单元(n) | n=3-7(商业产品差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O/W乳液:作为主乳化剂或辅助乳化剂
- 卸妆产品:与PEG类乳化剂协同增强清洁力
- 防晒体系: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
最佳协同成分
- Cetearyl Alcohol:可构建更稳定的液晶结构
- Dimethicone:协同提升丝滑肤感
- 天然油脂:需注意HLB匹配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估:聚醚类相关化合物评为"安全"(1A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2016)
- 刺激敏感性:眼刺激测试阴性(0.5%水溶液)
- 致痘风险:理论风险极低(comedogenicity rating=0)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正常/干性皮肤配方
- 谨慎: 对聚乙二醇类敏感者(交叉反应可能)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技术性成分出现在中高端护肤线,常被宣传为:"智能乳化科技"、"多维稳定系统"等概念。消费者调查显示:
- 73%关注"不含传统乳化剂"宣称 (2023年美容成分认知调研)
- 注:部分宣称如"基因级修护"缺乏科学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配方稳定性和肤感调控方面表现突出,但生物活性功效证据有限。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精确控制聚合度对功效的影响
-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研究
- 可持续合成路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