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邻-乙基抗坏血酸
2-邻-乙基抗坏血酸

中文名:2-邻-乙基抗坏血酸
英文名:2-o-ETHYL ASCORBIC ACID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2-邻-乙基抗坏血酸(Ethyl Ascorbic Acid)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3-O-Ethyl Ascorbic Acid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 CAS号: 86404-04-8
- 分子式: C8H12O6
来源与背景
2-邻-乙基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L-抗坏血酸)的乙基醚化衍生物,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其开发目的是解决原型维生素C在配方中的不稳定性和透皮吸收问题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通过酚羟基清除ROS(活性氧簇),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 强(体外+人体试验) | 在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中显示对UVA诱导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0.5%-2%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还原已形成的黑色素 | 中等(体外+有限人体) | 在3D黑色素模型中显示对α-MSH刺激的黑色素合成抑制率达68% | 2%-5% |
胶原合成促进 | 上调I型胶原mRNA表达(推测通过稳定HIF-1α通路) | 初步(仅体外研究) |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胶原蛋白分泌量增加1.8倍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氧化机制: 2-邻-乙基抗坏血酸的酚羟基结构可提供氢原子,中和自由基(如·OH、O2-)。一项2019年研究显示,其ORAC(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值为原型VC的83%,但细胞穿透性提高2.7倍 (依据: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维生素C衍生物 | 2-邻-乙基抗坏血酸 | 白色至微黄粉末,pH 5-7时稳定,脂溶性增强(logP=0.42) |
活性基团 | 烯醇式羟基(C2位) | 氧化还原电位+0.18V(vs SHE),可逆电子传递 |
关键化学特性
- 稳定性: 比原型VC提高10倍(40℃/75% RH条件下6个月保持>90%)
- 渗透性: 角质层透过率62.3±8.5 μg/cm2/h(Franz扩散池测定)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精华液(3%-5%)
- 乳液/面霜(1%-3%)
- 美白复合配方(与熊果苷、烟酰胺联用)
增效组合
- 维生素E: 再生氧化后的2-邻-乙基抗坏血酸,延长抗氧化网络
- Ferulic Acid: 提升pH稳定性(联合使用可使半衰期延长至18个月)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数据
- CIR评级: 安全(最高浓度5%)(参考:CIR 2016年评估报告)
- 刺激性: 显著低于原型VC(兔眼试验Draize评分0.5 vs 2.3)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敏感肌寻求稳定型VC替代方案者
- 慎用: 对酯类VC过敏者(罕见病例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作为"第三代维生素C衍生物"被推广,主要卖点:
- 高稳定性(无需避光包装)
- "临床级美白效果" (注:实际人体数据有限)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2-邻-乙基抗坏血酸是经改良的稳定型VC衍生物,具有明确抗氧化和中等程度美白功效。其透皮性和配方友好性优于原型VC,但胶原刺激作用仍需更多人体研究验证。
未来方向: 开发与其他新型美白剂(如Tranexamic Acid)的复配体系,以及微囊化技术进一步提高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