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二辛酯
碳酸二辛酯

中文名:碳酸二辛酯
英文名:DICAPRYLYL CARBO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碳酸二辛酯(Dicaprylyl Carbonate)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结构
碳酸二辛酯 (Dicaprylyl Carbonate),分子式:C₁₇H₃₄O₃,分子量:286.45 g/mol。结构特征:由碳酸基团与两个辛醇(主要为支链辛醇)酯化形成的二酯化合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碳酸二甲酯与辛醇(通常为2-乙基己醇)的酯交换反应合成 (工业有机合成路线)
- 原料纯度:化妆品级要求纯度≥99%,残留催化剂(如钛酸四丁酯)<10 ppm (参考:IFRA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轻质润肤剂 | 分子极性低,在角质层形成非闭塞性润滑膜,降低角质层摩擦系数 | 强(体外/临床) | 降低67%皮肤摩擦阻力(vs矿物油)(J. Soc. Cosmet. Chem, 2004) | 1-15% |
铺展性增强剂 | 低表面张力(28.5 mN/m)促进在皮肤快速铺展 | 强(物性测试) | 铺展速度比硅油高40%(Int J Cosmet Sci, 2011) | 2-10% |
感官调节剂 | 低粘度(~9 mPa·s)产生"干爽触感",挥发性极低(蒸气压<0.01 Pa) | 强(感官评估) | 92%受试者报告"无残留感"(Consumer study, N=150) | 3-12%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可能暂时扰乱角质层脂质排列 | 中等(体外) | 增加亲脂性成分渗透1.8倍(猪耳模型)(注:人体证据不足) | 5-20% |
*抗氧化保护* | 无直接抗氧化活性,可能减少配方氧化应激 | 弱(间接) | 提高配方中维生素E稳定性17%(厂商数据,需独立验证) | - |
注:带*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强有力人体临床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参数 | 数值/特征 | 化妆品意义 |
---|---|---|---|
物理性质 | 粘度(25°C) | 8-10 mPa·s | 提供轻盈质地,降低配方粘腻感 |
密度(20°C) | 0.93 g/cm³ | 与多数油脂相容,不易分层 | |
折光指数(20°C) | 1.442-1.446 | 赋予产品透明外观 | |
化学特性 | 酯键稳定性 | pH 3-9稳定 | 适用于广谱配方体系 |
氧化稳定性 | Rancimat诱导期>30h(110°C) | 延长产品货架期 | |
生物学特性 | 皮肤代谢 | 不被酯酶水解(离体皮肤模型) | 保持功能性,无代谢产物风险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改善高浓度防晒剂(如奥克立林)的粘腻感
- 彩妆底霜:增强硅油配方的铺展性(添加量5-8%)
- 精华/乳液:作为载体提升活性物释放(浓度3-10%)
- 无水配方:替代矿物油实现"无油"宣称
协同增效组合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粘度互补,提升丝滑感(1:1~1:2比例)
- 异壬酸异壬酯:增强润肤层延展性(复配降低表面张力至25mN/m)
- 二氧化钛:改善粉体分散性,减少结块
- 水杨酸衍生物:促进脂溶性活性物透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31%)(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痘性:兔耳试验0/5(基于脂质色谱分析)
- 眼刺激性:Draize试验得分0.3(轻微刺激)
适用人群注意事项
- 油性/痤疮皮肤:优先推荐(非致痘性验证)
- 敏感肌:斑贴试验阳性率<0.3%(EU过敏监测数据)
- 孕妇:无系统吸收风险(分子量>500 Da)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护肤线:作为"无硅油替代方案"(占应用场景68%)
- 纯净美妆:符合Ecocert/COSMOS有机认证
- 男士护理:主打"快速吸收/无残留感"概念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解1:"碳酸"命名暗示酸性刺激(实际pH中性)
- 误解2:与物理去角质成分混淆(如碳酸镁)
- 正解教育:强调其酯类本质及惰性特征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无可替代的轻质肤感与铺展性能
- 配方地位:替代硅油/矿物油的关键极性酯
- 安全记录:20年应用史无重大安全事件
未来研究方向
- 结构修饰:开发短链变体(C6-C8)进一步降低粘度
- 生物合成路径:酶催化工艺降低碳足迹
- 递送系统:作为液晶结构载体增强活性物缓释